“县尊大人过奖……”李攀龙抢着道。
李轻水认真地道本官真没想到,咱们五县的民团乡勇联合起来有如此强大的战力,真是让本官喜出望外,只要保持着这个势头,来多少贼寇咱们打退多少贼寇,五县的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了。本官已经把这一战的经过写成奏章,飞报给三边总督洪承畴大人,定要为各位总教头挣到点功劳。”
李攀龙听得眉飞色舞,虽然刚才被朱元璋吓了吓,但他还是很希望能混个官儿当的。
李轻水继续道经此一役,本官民团和乡勇的作用非常巨大,本官决定向朝廷进言,让全国各地方都仿效咱们这里,操办民团!”
“哦?”朱元璋听到这句话,眉头微皱,依稀想起来了一点,过了半柱香,他才将这个记忆给理顺了出来,原来,操办民团的,明末其实发生过。
崇祯十二年,副总兵杨德政想出了一着高招。他认为“流寇”之所以难平,是因为他们出没无常,流动不居;要想“灭寇”,关键在于加强地方武装。因此,他建议地方政府实行“裁练”,具体说来就是府裁去通判,设练备一职,品级相当于官军的守备;州裁去判官,县裁主簿,添设练总一职,相当于把总级别。练备、练总隶属于知府、知州、知县,专门负责训练民兵(或称乡兵);民兵的任务是捍卫乡土,不得调往他处。并且规定数额,每府练民兵一千、州七百、县五百。这个方案得到朝廷的欣赏,杨嗣昌提议先在畿辅、山东、河南、山西实行,然后推广到其他地方。
这个方案本来是没有问题,但是最后却演变成了巨大的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为何?
因为……朝廷没钱啊!乡绅们练乡勇,那是乡绅在出钱。但是朝廷要练民兵,就需要朝廷出钱,最后的结果就是,朝廷拿不出钱,又想要民兵,办?杨嗣昌一拍脑门想到个傻办法,加派赋税!他的原话是无伤也。加赋出于土田,土田尽归有力家,百亩增银三、四钱,稍抑兼并耳。”
杨嗣昌的观点是:每亩地才加三、四钱,问题不大,农民们无所谓的啦!
他说得轻松,想得天真,但是结果这命令一颁布下去,地方官儿们做的呢?他们立即加收赋税,却并不召集民兵,只向上面虚报一个练兵数字,把原本用来养民兵加收的赋税,全部收进的腰包。
钱收多了,兵却没练,流寇一来,该被攻破的城池还是得破。农民们不堪增收的赋税,只好把锄头一放,拿起刀枪,变成流寇!
面对这样的局面和恶果,神仙也无力回天!
此时,李轻水兴致勃勃说要上书练民兵,表情上写满了天真与向往,很显然,他这个年轻人并不官场是个样的地方,也不明末的吏治败坏已经到了样的程度。他只是以他的角度,觉得操练民兵是件好事,却不在一群腐朽的官僚手中,好事也能变成坏事,而且是非常恐怖的大坏事。
朱元璋没有阻止他上书的兴趣,他这种事想要阻止也阻止不了,就算李轻水不上这个奏章,过几年之后杨德政也会上这个奏章,或者就算杀了杨德政,总会有一个人想到这个点子,最终造成同样的结果。
他忍不住在心里对着李轻水叹道:一个千穿百孔的朝廷,你是救不了的!
“还是来谈谈眼前的事吧。”朱元璋把刚才那个话题揭了,他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地图,在上面指了指道向西北大荔进发的两万贼军被咱们挡下了,但是还有八万贼军在西进……他们的目标是华县,咱们得立即赶去华县了。”
众人都点了点头,乡勇军新胜,士气极高,尤其是朱元璋手下的头领们,对于迎击八万流寇都没有感觉到有压力。
但是李攀龙和蒲城、华县来的两位乡绅就有点受不了了,这一次横行狼的部众毕竟只有两万,不算太多,他们还有胆子去打,但是听说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