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章 竹林书社(第1/2页)  一风吹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从老茉记忆中,细伢了解到书社在约三里外的一片岗上野林旁,虽名为竹林书社,实则一根竹子也无,这个据说是先生的意思。学童都是村里的儿童,多是农家子弟,按照村老们的说法,自从第一代老祖宗从在前朝逃难至此垦荒以来,这里从来就没有一个读书人,更不要说学堂了,私塾都没有一个。这里的孩子本来是没有这个福气读书的,不知道怎么的老天就派了一个先生来这里开馆收徒了,但是只收叶家岗的孩子,邻村的人求爷爷告奶奶也没用。先生说了,他跟叶家岗有缘,另外他教不了那么多孩子。最后就只有叶家岗适龄的学童十多个入学开馆了,这还是去年底的事情,现在是五月,也就是说这个竹林学堂其实历史还不到一年。

    竹林学堂其实就是三间茅房,是村里人一起帮着盖的,茅房不是村里那种泥巴墙,而是用很粗大的木材做支架,屋顶及四周用厚厚的草毡紧紧扎起的,一进去就有一种好闻的浓浓的草木香味,所以称之为草堂更为贴切。学堂是第一间,最大,很开敞的感觉,比家里大太多了,十多个人在里面一点都不挤。

    日上三竿的时候,先生终于进来了。大家迅速跑回自己座位端正坐好。看到先生第一眼细伢吃了一惊,心里把这个身体的前主人大大的鄙视一下,这哪里是先生的样子,分明是一个老道好不。

    只见先生随意的扫了所有人一眼,正准备开始授课,却迅速的又多扫了细伢一眼,快得让人不能确定是不是真的朝着这里看了一下。但是细伢从小对自己的直觉和观察力很自信,尤其是获得了那个玻璃坠子傍身之后,更是觉得自己的感知力日益敏锐。他很确定先生是多看了自己一眼,而且能清晰地察觉到他浑浊的眼珠似乎有一道精光闪了一下,伴随着一声细不可闻的讶异声。这一切别人都没有注意到,但逃不过细伢的感知。

    先生的声音有点沙哑,但是吐字发声很清晰,而且讲解也是深入浅出,细伢惊讶地发现哪怕是在现代教育发达的社会也难得听到这样精辟却明白易懂的讲授。时间飞快一个上午就过去了,今天刚好是将一本启蒙的千字文讲授完了。这些都是细伢前世都已经烂熟于心的,但是聆听先生的讲授却感觉就是新学一样收获巨大。

    细伢猜测这个先生可能不简单,结合这位先生的神秘来路,更是感到这位先生不简单,很可能是一位隐世大儒。但是隐世之人不是隐于都市就是深山老林,为什么来这个没有任何特点的地方结庐隐居呢?所谓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正在满腹狐疑,细伢听到先生叫自己的名字:“光璞,你来背诵一下今天所学给大家听。”声音甚是温和,与平时对其他蒙童的严厉声音判若两人。光璞是先生启蒙开笔时给老茉的学名。村里的童子多无正式名字,什么三娃二狗子的乱叫,于是先生在开笔礼时给每个学童取了一个学名。不知道什么原因,本应是加冠礼时取字的,先生却在开笔时一并给老茉名与字,所以老茉现在应该改叫叶光璞,字子原。名取“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之意。原字与名相得益彰,‘宽阔平坦之意’。这待遇可是独此一份,其他蒙童只有名却无字。

    细伢也不含糊,站起来就如行云流水一般讲整个千字文背诵了一遍。在所有蒙童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对着先生施了一礼然后稳稳坐下。心里没有得意倒是把这些被震住的同窗给鄙视了一回,心道:‘这算什么,咱可是春秋论语都倒背如流,这震精也太容易了吧’。先生满意地以他为榜样勉励了一下大家,然后告诉大家他要出去游历一阵子,长则一年,短则半载。接着让大家记下这期间的任务。无非就是将几本启蒙书籍背诵熟练,最好是倒背如流。然后试着做几篇文章等回来交给先生看。至于老茉,哦,在先生这里是光璞了,明天来学堂单独给他布置任务,然后先生才离开。

    下午跟往常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