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00、小衙内来了(第2/4页)  阳光大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奏明,何来曲解之说?(这是宋绶的回答)

    问:国蓄篇中,已注明为“农战“,你牵扯到人君正统之道,不是曲解是什么?

    答:请问中丞,农战便不是人君之道了么?而其下文明明有“故予之在君,夺之在君,贫之在君,富之在君。故民之戴上如日月,亲君若父母。”之句,意为生杀予夺,皆为天恩,下官如此理解有何不可?

    问:既之生杀予夺皆为天恩,又何为二日必妖,二主必亡之语?今太后垂帘理政,辅佐官家,照你的意思,难道是暗指当今国有二主么?

    答:非也,官家冲龄方过,春秋才盛之时,太后垂帘辅之,是为先帝遗诏而行。何来二主之指?虽为秉政,何诏何旨能从慈宁宫出?非福宁殿不能办也,正可见天只有一日,便是官家,民只有一主,正是当今。太后不过尽本分,行托付而已。下官非此指也!

    问:狡辩,你当日曾对官家进言“官家,我大宋此时正出二孔也。”是官家亲口,还敢抵赖不成?

    答:那是臣稍觉阴长阳短,譬如隆冬,昼短而夜长,官家大婚已过,可以秉政矣。然迟迟不思奋进,耽于游乐,臣出于担心,试图说动君心而一时激言,不可当真!

    问:荒谬,国事岂可以四时相比喻?你果真担心,难道不会直言进谏么,乱用此喻,是意指太后如冬夜而长么?

    答:太后为国殚精竭虑,天人共戴。然毕竟贵为国母,岂可一再临朝理政?官家以孝治天下,正该体谅太后苦心,侍奉天年,享万民供奉。岂可兀自不思奋发。耽于嬉戏?此人君之当为耶?

    这哪里是询问笔录?简直是在故意串通一气。肆意谈论朝政,谈论后宫,谈论君臣母子的关系。句句如同刀子般捅在刘娥的心头。

    罗崇勋低头跟在刘娥身后,仪仗内侍宫女们都退在两丈之外服侍。罗崇勋偷眼观瞧,只见刘娥的衣袖微微抖动起来,渐渐幅度增大,急忙抬头看去,刘娥仰头对天。只觉阳光耀眼,一阵昏花。

    “娘娘!娘娘!”

    大宋天圣五年四月廿六日,应元崇德仁寿慈圣皇太后游金明池,仆地,内侍救起,太医急症,为患风疾,下针石汤药,旋稍缓,然暂不可视事言语。

    太后病倒。朝廷震动,百官议论纷纷。然毕竟内宫,不得探入,只有各王公大臣遣内命妇探望谒拜,被慈宁宫一概拒绝。又有鲁宗道、寇准等请命内省公布病情,入内内侍省都知罗崇勋于垂拱殿宣布,太后偶染风疾,已无虞,不日将大好,朝中各臣不须惊惶,恪尽本职,政事暂托鲁宗道权处分,殿前三司归入内内侍省都知罗崇勋代管,不得内旨,枢府不得擅自调派;边事即由寇准与罗崇勋暂商处理。

    一句话都没提到让赵祯暂时亲自处理政务!

    这是历史的又一次大转折,因为这桩意外,寇准和罗崇勋在军事会议上争持不下,终于使原本拟定“夏竦左迁陕西经略、安抚使,节制秦凤、永兴、河东三路”的诏书终于没能发出,同时,原本拟定梁丰“以朝散郎直龙图阁、领保全大夫,宣谕使,赴吐蕃贺大赞普寿辰”的诏书也没能发出去。

    当然,就在夏竦和梁丰都伸头苦等诏书的时候,他们还不知道京城发生了这个变故。

    按照起初的商定,这次密使出行不能多带人,免得目标大。只组了一个五十来人的小队,由夏竦的卫队亲兵头领黄林海担任队长,专门负责保护密使梁大人的安全。其余队员几乎都是黄林海队长精挑细选出来的。

    梁丰在行辕看着这一水的个个六块腹肌,生龙活虎般的壮士们,一阵阵地心惊胆跳。别说五十个,就是一个也随便扭了自己的脖子!

    还不敢不要,要了还不敢不谢!只好以生活习惯需要适应为由,申请把李达也带上,夏竦心想反正一个是赶,两个也是放,就批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