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九十八章 嘎然而止(第3/4页)  北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泄愤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国家利益所在。在推翻满清政权后中国两次对外军事行动中,都是为身处海外的华人报仇,至少在表面上政府用自己的语言向所有的中国人表明自己的态度——中国人走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们的背后都站着强大的祖国,他们的人身安全都会由祖国来保护,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为对华人的不当行为而负责,而这种代价是世界上只有少数国家才能够承受得起的!

    七月四日起中国军队停止了一切对俄国苏维埃政府的军事行动,中国军队的前锋停止在阿钦斯克,因为阿钦斯克和俄国苏维埃政府失去了联系,况且对于西伯利亚来说莫斯科是真正的天高皇帝远,这里的守军成分复杂,对于现在的苏维埃政府的认同还远未达到死心塌地的程度。所以在三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被攻克后,面对虎视眈眈的中国军队阿钦斯克最终选择了投降,这对谭延闿和刘禹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意外之喜。

    为了维护国家形象,谭延闿选择了和平手段来解决中俄之间的问题,不过他心中很清楚中国正面对俄国苏维埃政府采取武力行动今年算是画上了一个句号。托洛茨基不可能通过并不安全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来中国,沿途的俄国城市有很多对俄国中央政府并不买账,在各地叛乱此起彼伏的情况下,苏维埃政府特使代表团最现实的路线便是由中国来安排走海路,因为除了德国之外世界上还没有任何国家承认苏维埃政府是俄国的合法政权,可想而知这条路并不好走——谭延闿已经下令由外交部来运作此事,代表团将会在德国登上“北京特快专列”,也唯有以这样的方式才可以将代表团安全的送到北京。

    算算俄国苏维埃政府的代表团在排除战争因素的干扰,满打满算至少要在路上走两个月,再加上谈判的时间,今年中国是不可能再对俄国有什么新的军事动作了。这次军事行动比谭延闿预料的要短得多,不过相应的可以让中国军队有更多的时间趁着严冬并未到来的时候肃清占领区的俄国残余顽抗部队。最重要的是刘大炮自西伯利亚横扫而过留下的是满目疮痍,伊尔库茨克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几乎被夷为平地,中国军队必须要尽快的做好相关准备在新的占领区过冬。

    事实上在俄国苏维埃政府代表团启程之时,谭延闿经过深思熟虑下定决心在谈判桌上是寸步不让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在七月末召开的中央军委特别会议上,通过了一份意味深长的决议——刘禹的西北军团将会更名为“西伯利亚集团军”,而李俊翰的西线军团更名为“西域集团军”,这两个名称的变动已经表明了谭延闿强硬的立场。与此同时大批的建筑材料和海军淘汰下来的大口径舰炮被装上火车火速运往占领区,而中国铁道兵将会加紧时间修复占领区内的铁路交通,并且开始修筑从巴尔喀什经卡拉干达至阿斯塔纳的铁路——面对恶劣的环境,中国要想保住占领区不被夺回去那就必须要保证交通,趁战事平息阶段加紧输送物资。

    刘禹和李俊翰都已经得到了谭延闿的授权,允许“西伯利亚集团军和西域集团军可以征调占领区内的一切资源优先保障国防工程的进度”,这份授权背后的潜台词便是战争中被俘虏的十三万俄国士兵,甚至包括当地的居民。这份授权对于占领区尤其是西伯利亚占领区的居民和俘虏来说是灾难性的,西伯利亚集团军二十五万士兵中的六个师立刻以西伯利亚铁路沿线城镇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将视线内的每一个人都抓了回来,图伦、下乌金斯克、阿钦斯克、坎斯克、斯柳江卡这些轻度受损或是没有经过炮火洗礼的城镇立刻变成了一座座巨大的集中营——这些人在怒火冲天的刘禹面前都是“西伯利亚国防工程的劳工”。

    当内务部将西伯利亚的情况秘密呈送给谭延闿的时候,谭延闿只是一声叹息但并没有对西伯利亚集团军有任何指令发出,只是交代陆军总后勤部准备比原计划更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