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的英国皇家海军封锁了法国拿破仑帝国的沿海港口,并且强行登上美国商船进行检查,这一危机直接导致了美英两国在1812年的战争。然而一百年后的今天英国外交官们的做法就明显的吸取了教训,他们变得非常精明敏锐,在战争爆发最初的这几个月中,他们多次巧妙的避免了和美国的冲突——做为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两个中立国,美国和中国对欧洲各自都有着非常微妙的影响力,中国有足够的武力实力打破欧洲的平衡,而美国则是一个潜在的平衡破坏者,尤其是在地理环境上美国的武力威胁更加直接,它不用像中国那样通过在东南亚、澳洲和南亚掀起腥风血雨间接打击协约国,美国的海上力量威胁更加直接一些,除了海上力量之外美国的陆军力量不值一提。
英国的外交家们不仅不想冒犯美国,更像拉拢美国为协约国的事业做出贡献——两个强大的中立国,中国的态度扑朔迷离让人捉摸不透,而美国人的态度就很好理解,对于美国来说再也没有什么能够比金钱更具有诱惑力了。两大中立国之中,很难想象中国这样一个进入战时状态长达数年之久,扩军速度丝毫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若是从其陆军发展速度而言,规模何止翻了一番?!中国到底想要干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所有的强国政治家都在猜测,只要稍微有些头脑的人都不会将这样一个强国置于体系之外,英国外交家也不会愚蠢到视而不见,尤其中国还是德国的传统友好国家,对于中国的尺度放得这么宽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不过本着“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的原则,在无法判断中国立场的前提下,英国外交官们采取不激怒中国,尽力拉拢美国的策略。中国虽然不时的隐隐表现出强硬的立场,但是就海上运输而言中国商船队还是非常“规矩”的,至少比美国人要干净的多,英国海军也曾拦截中国货船,不过从来就没有搜出过军火的前科,后来也曾抽冷子突击检查过,中国商船队除了食品和日常用品之外,没有任何货物能够和战争沾得上边,英国人也就对中国更加有好感一些。美国人在外贸上手脚非常的不干净,虽然英国人要拉拢美国,不过一次又一次的查出军火,加之新旧大陆的矛盾,这多少让英国海军感到非常的不爽,也就采取更加严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这也就导致了每次事件之后都是英国外交官们为皇家海军来善后擦屁股。
当欧洲在枪炮声中过完新年步入1915的时候,同盟国和协约国都不约而同的展开了新一轮的攻势,尤其是在西线战场更是进行了第一次装甲车大战,双方总共在不到七公里宽的战线上共投入两百一十三辆装甲车。尤为讽刺的是,装甲车走上战场之后的第一次大混战,双方使用的装甲车除了德国有三十八辆是自行制造的之外,其余的装甲车都是中国生产的,更加讽刺的是同样因为战场环境恶劣,这两百多辆装甲车只有不到四十辆是自己开回来的,其余的不是被击毁便是因为各种原因趴窝。
堑壕战所形成的战场环境之恶劣超乎常人想象,就算是中国装甲车研发单位也没有想到总统提出的要求已经够苛刻,而欧战战场的环境比总统的条件更加恶劣十倍。在双方士兵堑壕工事的中间,被火炮犁出来一个全新的地形,再加上雨水沁泡后成为一片沼泽,甚至连人都能够“吞没”。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根本无法发挥装甲车的作战性能,双方指挥官固执的选择和有意识的决斗心理共同“制造”了这场谁也打不赢的战斗,甚至双方碰面真正看到对方的装甲车都还没超过半数,这对双方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而至于装甲车在西线的战斗情况就更加糟糕了,寒冷的天气使得装甲车连行驶的可能都不存在,毕竟东线实在是太过寒冷了……
这次大规模装甲车作战的结果是如此令人沮丧,以至于双方的军事统帅都对此丧失了信心,不过十天之后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只是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