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一章 东云(第2/4页)  北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海军界对中国的战列舰还是非常接受的。两年多来陶德曼大使多次表示希望中国的新型战列舰能够使用德国的工业产品——德国的企业巨头,尤其是西门子等电气巨头都希望能够得到中国的国家采购,以开拓市场,而德国政府也希望能够从中国对外采购中,军事专家可以推断中国新型战列舰的一些具体参数。

    不过令陶德曼失望的是,从蒙古级战列舰开始,中国就很少对外进行采购战舰相关工业品了,尤其是炮塔电动驱动电气系统,中国在这方面的进步非常快。不过更令德国心惊的是,中国在西藏级战列舰上就开始使用自己国产的光学观瞄系统了,德国不得不承认,中国在战舰国产化方面是不遗余力的,大到战舰主炮、装甲、蒸汽轮机,小到战舰成员的生活设施,每一个环节都力争国产化,对于一个几十年前工业尚不发达的国家而言走到今天居然成功了。

    自然中国对外战舰配件采购没有对外开放,陶德曼也无法促成中国和德国企业的合作,德国的军事专家也不可能从配件的规格上来推断出中国新型战列舰的一些相关情况。事实上中国在光学观瞄设备上的质量并不过关,不过内务部保密部门希望暂且使用国产货,在战舰解谜之后或是从法国或是从德国进口相关设备。

    谭延闿在接到内务部的报告之后,批准了内务部的保密计划,同时更加强了国内光学厂家的投资——其实这家工厂是属于谭系资本下的,在中国光学厂家的市场很小,又是冷门企业,成立这样的厂家生产的产品很难满足海军的需要,除了赔本还是赔本,谭延闿要是不投资这个领域就没人干,偏偏光学领域又是军事工业的核心部门之一。

    启明光学设备厂的产品在结果上并没有内务部当初担心的那样不堪,产品质量确实是距离法国、德国的同类的产品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1910年工厂采取“分解式”生产方式后,产品质量和生产速度大为提高——谭延闿只是提供给工厂管理人员的一个提示,要求他们将复杂的光学观瞄设备生产过程彻底分解成数百个小任务,相比质量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工厂人员扩充两倍所造成的成本负担也就微不足道了。对于启明光学设备厂而言,这家工厂除了成为京津两地附近所有大学共同的光学试验室和实习基地之外,就是尽可能的提高质量,至于成本则不在谭延闿的考虑范围之内。

    启明光学设备厂在不断的投入研发资金和附近大学的人才补充之后,光学设备生产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也许在质量上还与欧洲有一定的差距,不过所生产的产品已经勉强能够达到海军部的技术规范,而且在成本和生产速度上则具有明显的优势——生产光学设备的高级熟练工可不是一年两年便可以形成的,目前所能够取得的成绩已经令人非常满意了。

    到现在1913年六月十七日,两艘东云级战列舰已经完成了舾装工作,与以往的新型战列舰不同,在夜幕之下,两艘东云级战列舰缓缓的开出江南造船厂所在的港湾,然后便是高速向东北方向行驶——因为东云级战列舰的敏感性,中国海军将其海试放在库页岛东北海域。两艘东云级战列舰航线是内务部协同海军总参谋部联合精心制定的,第一站是济州岛西归浦以南五十公里左右附近的海面上,在那里会有补给船,趁夜给两艘战列舰补充一部分补给之后,最重要的任务便是为其伪装。

    十八日晚十点,两艘战列舰驶过朝鲜海峡进入日本海,随行的还有从釜山海军基地出发的一艘天津级装甲巡洋舰和六艘平阳级驱逐舰,这七艘战舰以两艘战列舰为核心散布成一个直径在二十公里左右的圆圈。在精心掩护下,两艘战列舰抵达北缘港(现在的苏维埃港)。两艘战列舰从上海出发直到现在才敢靠岸,因为北缘港完全属于军港,虽然也接受渔船进入避风,但是在两艘战列舰到达之前中国海军和北缘港驻军已经将所有人都给清空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