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时候和英国谈判也是赶上了一个好时候,贝尔福在其任内其政府因关税改革议题而陷入分裂,坎贝尔这个时候还在替贝尔福擦屁股,根本没有太多的精力去顾及外交事务。此时英国虽然和法国达成协议成为盟友关系,但是数百年来两国之间的积怨不是一纸盟约所能掩盖的,而法国人也是受到德国的严重威胁之后才迫不得已选择了这条路,两国之间的关系远不如法俄关系这么牢固;在欧洲之外,三年前的第二次布尔战争给英国人留下了难忘的教训,就是对付这么一个由民兵并没有严密组织的散兵游勇,英国居然在南非这烂泥潭中前后付出了两亿多英镑死亡两万多人的惨重损失,英国人打胜了这一仗,得到了世界上最大的金矿,但是大英帝国却进入了全球战略收缩阶段,力量逐渐回归日趋紧张的欧洲本土。
谭延闿在北京举行盛大的阅兵式,所有的外国使节都亲自到场观摩了,事实上更早在谭延闿北洋练兵创建这支军队的时候,有很多外国人就曾给予过很高的关注,莫里循和朱尔典都属于此类。他们坚信自己的祖国在大海之上是无敌存在,但是要隔着半个地球面对这么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数量庞大的陆军,即便是再乐观的军事专家也不会抱有任何希望,一定会重蹈俄国人的覆辙——谭延闿就看准了这一点,如果事态真的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那他就砸烂家底将英国拖在远东,到时候看英国拿什么来打一战,到时候哪怕是损失再惨重也会奠定一个完整国家的基础。
在谭延闿的有心推动下,德国报纸开始连续刊载中俄作战中的一些过程,这些在欧洲无论是军事家还是平民都是很感兴趣的——战争虽然过去了好几个月,但是中国对于这场战争的细节都是作为机密讳莫如深,而俄国因为距离海参崴如此遥远,俄国最高当局很难从电报上的那些只言片语中搞清楚当初到底自己是怎么失败的,就算清楚也是“家丑不可外扬”。
这些由中国参战前线指挥官写出来对海参崴战役的评论让整个世界的军事家们都耳目一新,当然这些评论都是经过中国情报部门审核过的,尤其是情报工作完全只字不提,即便如此里面中国陆军对炮兵和一些进攻要塞的战法也让人们收获不小。谭延闿此举包藏祸心,他知道里面的一些内容尤其是炮兵在战争中地位肯定会被大大提高,尤其是他的军官们对当今速射炮口径和威力的抱怨将会让工业更发达的欧洲陷入一场陆军军备竞赛。
谭延闿可以想象,也许用不了多久,法国人的七十五毫米速射炮就会受到严重挑战,一百零五毫米以致一百五十毫米的重炮地位将会大大加强。到时候这些大口径陆军重炮肯定会在一战战场上率先被验证,其结果是让一战的炮战在一开始便犹如地狱一般残酷,双方的士兵面对的将不是一些好对付的七十五毫米左右的炮弹,更多的将是杀神一般存在的一百毫米以上的重炮。这些重炮炮弹将会轻而易举将本来速射炮无法击毁的野战工事内的士兵炸个粉身碎骨,一战的欧洲战场将会让所有参战的国家血流成河。
当然这些评论也招致了欧洲一些守着老旧思想的军事观察家的批评,他们认为中国陆军将火炮的地位抬升的太高了,甚至认为中国的参战部队一天内将整个中国至少需要十个月生产积累下来的炮弹全部打光,为的便是清理出一条前进的通道,这显然是对战争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对于这种批评,谭延闿和中国陆军将领不置一词——体验过这种味道的俄国人不是成了死人便是在中国的铁路工地上做苦工,他们永远不知道置身于弹如雨下的境地中那种绝望的心理,还有便是中国陆军出奇的低伤亡。
法国人从中学到了要注意自己的弹药库存——中国陆军炮兵所采用的速射炮正是他们的骄傲产品,但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中国人居然在一天的时间内打光了快一年存下来的弹药,这里面中国生产能力低下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