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右军统归于自己手下指挥,连一个满清贵族都没有安插进来,这实在是比较反常。
就算康有为一步紧过一步的时候,翁同龢依然没有放弃对谭延闿的攻击,不过这一次令谭延闿没有想到的是盛宣怀给了翁同龢一次机会——盛宣怀手持北洋最赚钱的电报局和轮船招商局,后来的华盛纺织总厂也在他的手中,如果说盛宣怀清廉,恐怕连上帝都会用地球仪来砸他。谭氏父子在接手北洋之后,主要抓得是军事,对于经济谭延闿没有太过插手,表面上为了照顾李鸿章的面子,没有对盛宣怀下手,但是却长期搜罗盛宣怀的把柄。
一开始盛宣怀对谭氏父子的戒心是非常重的,不过几个月过去了谭氏父子没有拿他怎么样,一两年过去了依旧是平静如初,最终盛宣怀还是按耐不住自己的爪子,行事也开始肆无忌惮起来,尤其是谭延闿的抵羊纺织厂挡了华盛的道,而在汉阳钢铁厂收购、京汉铁路等问题上多次吃了谭延闿的亏后,盛宣怀开始四处给自己找“补偿”。
因为盛宣怀和李鸿章之间的关系,谭延闿一直没有动盛宣怀,只是在等待机会——他预备开办一家资本在五百万两左右的商业银行,有朝廷给予保护和资助;银行享有发行钞票、开炉铸币、代理国债等等特权。这家银行是针对谭延闿的,盛宣怀的说帖到了翁同龢手中,这更是成为翁同龢的利器——工商银行日进斗金已经不止是盛宣怀一个人眼馋了,就连翁同龢的户部也是眼馋的紧,可惜各省督抚都有相当大的权力,总督开炉铸币仅需要向朝廷反映,递上一份说帖在户部备案即可,户部可以收取铸币税。
工商银行是中国最为特殊的银行,它是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有美方资本的背景,入股的也都是两广、江浙一带的大富豪,因为谭延闿是它的创建人,所以又有中国的官方背景,它的背后就是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由于工商银行的“成分”复杂,它可以享受到其他外国银行所不能拥有的待遇——京汉铁路四千万两的原始股本金就存在这里,重建北洋海军款项也是存在这里……自从工商银行成立后,原本在华最为特殊的汇丰银行在中国金融界的地位一落千丈,若不是把持着过去大清帝国对外巨额结款,它几乎和别的国外银行没有什么区别。
工商银行所拥有的货币发行权更是为北洋府库充实的主力,建立之初便超过了电报局和招商局的利润总和,天津在中国金融界的地位直追上海,这中间和它有着很深的关系。工商银行令人眼馋的利润同样也让紧巴巴的户部非常眼红,而盛宣怀的这份建立银行的说帖就是针对工商银行来让户部有挖墙脚的机会。
沈静在盛宣怀的身边安插有眼线,盛宣怀的说帖刚到翁同龢的手中,谭延闿的手中也持有了一份内容相似的说帖。盛宣怀没有想到正是这份说帖给了谭延闿收拾他的最佳借口,谭延闿将这份说帖用电报发往广州,呈交给李鸿章,里面却没有一句额外的附言;另外一份说帖则发到了两江总督衙门——当初发行货币的时候,谭延闿可是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与两江总督刘坤一一起干的,现在有人想要朝这个蛋糕中插上一脚,张之洞不能不从中帮忙。
张之洞反对盛宣怀建银行的理由比谭延闿更充足——中国有一家工商银行拥有铸币权对他来说麻烦已经够大了,若是再出现一家,尤其是像盛宣怀这样会经营的人来办银行,那他的铸币局的日子可就更难过了。
张之洞和刘坤一当年和谭延闿一起办铸币,但却没有想到谭延闿居然想出通过银行来实现铸币的办法。好在谭延闿无意进入湖广和两江地区,否则这里的银元和银元券都要改姓“谭”。虽然张之洞再次犯了以前的老错误,做事不经行内人仔细谋划,完全是自己一拍脑门就两眼一抹黑的闯进来,但是湖广铸币局开工之后,确实是极大的改善了张之洞的财务状况。他之所以能够财大气粗的向旅顺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