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海外殖民政策的挑战一样。
不过也是从这则情报中,谭延闿嗅到了翁同龢的积极转变,这种转变尽管很微不足道,但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几天后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代皇帝考询康有为,这表明翁同龢已经不满足于当康有为与光绪皇帝之间的传声筒,他要让光绪皇帝更加直观的认识到变革不可避免,而康有为则是最好的鼓吹手。
“真真假假谁又能知道?人心隔肚皮,翁叔平又不是第一天出来当官的只要对他有用,就算康有为再假他也会捏着鼻子认了!以孩儿估计,翁叔平最好的算盘不过是引康有为为奥援,就算要变法也多是用康有为的嘴来发动,至于如何变法,翁叔平是绝对不会用康有为的……是以孩儿以为翁叔平倒台不是‘后党’所为,也要丧于皇帝和康有为之手!”
谭延闿当官的起始水平比较高,他一上来就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和总督一级的人物交往,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才明白高层政治斗争是如何进行的,同时张之洞的徐志祥大参案和进入李鸿章幕府从事外交策略谋划的精力更让他很快的成熟起来。在他看来晚清政坛高层政治博弈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这些人物的性格考量,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慈禧太后、恭王奕訢、王文韶,还有接触最多但也最摸不透的荣禄,这些人合纵连横好不热闹,再加上谭延闿这个狡猾的小政客,才构成了现在晚清高层政坛的局面。
谭延闿的资历和地位自然是无法来左右大清政坛的方向,但是他却可以凭借自己的资源优势来恰当的对政治方向进行引导。以他现在的成就而言,就是谭钟麟这根政坛老油条也不得不对他的论断信服三分,虽然这样的论断真是有些让人耸人听闻,但衡量半天,谭钟麟还是觉得翁同龢在政坛上活跃的时间已经真的进入倒计时了。
“用康有为以起变法更张之功,但却未必会用康有为其人?!”谭钟麟立刻把握到了这中间的猫腻。翁同龢不是看不出康有为的能力缺陷,如变法这种事情绝对不是一个在朝廷中一天官都没有当过的人就可以凭着满腔热血干成的,如果放在五十年前谭钟麟也会成为康有为的追随者,可惜久经官场考验的他至少明白这个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够靠热情去完成的,当年他可以仗义执言解恭王奕訢的危局,也可以打破官场潜规则去得罪慈禧太后生父门下的狗腿子,但他最终还是投靠了慈禧太后,而从某种意义上的政敌到成为慈禧太后的亲信,以至于七老八十眼睛几近失明的情况下,慈禧太后还派出御医到兰州为他治病,这中间的转变唯有他自己和慈禧俩人才能够说得清楚。
“关键就在这里,翁叔平期望变法,可是又害怕大变法,他在变法上和康有为还是有太多的不同,甚至可以说这两个人完全不是一路的!”谭延闿虽然前生历史几乎考了一百分,对于翁同龢的“变法之父”名头自然清楚,可惜翁同龢与康有为性格差异太大了,而他对前生记忆中的历史教科书也是信心不足,干脆否定了这个结论——他在亲历历史,这是一场赌局,赌注就是自己的前途甚至是生命,他宁可相信自己的判断!
谭钟麟点点头说道:“叔平历来谨小慎微,要说他是司马光我信,但要说他是王安石,那就是天大的笑话了!”
谭延闿笑着说道:“问题是光绪皇帝是没有权位的神宗皇帝,而康有为却是没有做过官的王安石……”
谭钟麟叹了口气摇摇头出乎谭延闿意料的问道:“你知道荣禄手中的那本《日本变政考》是谁的么?!”
“翁叔平的字估计现在除了孩儿还没有人能够模仿的如此惟妙惟肖,孩儿没有这个心思来造翁叔平的假,那只有他本人抄录的,不过这本书怎么会跑到荣禄手中去了?这个不对呀……”谭延闿这才有些迷惑荣禄手中的那本由翁同龢抄录的《日本变政考》的来源问题。
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