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九十四章 廷议(第2/4页)  北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料想当年李鸿章在筹建北洋水师向外国订购战舰的时候吞了大笔的回扣款项,当时户部不是他当家,再加上李鸿章的淮系在当时的政坛上地位举足轻重,所以尽管有人对此提出质疑,但却拿李鸿章没有什么办法。

    翁同龢曾经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身份发电报给驻德公使许景澄秘密察访中国在英德两国订购战舰的细节,希望能够从中找到谭延闿贪污外国厂商的回扣巨款,好一举扳倒这个年轻而又强劲的政治对手。不过令翁同龢非常失望的是,谭延闿并没有从中谋取哪怕一两银子,作为自命清官的翁同龢对这个当年当作自己儿孙辈的少年在这方面的操守还是非常赞赏的,不过作为政治对手这一招失灵也让他格外惋惜,唯一的收获便是给他内心中种下了海军战舰真的是好贵的念头。

    谭钟麟此时站起来走到中央躬身说道:“启禀圣母皇太后,这两年来托皇太后之洪福,直隶、山东、河南三省不仅没有任何天灾降下,百姓安居乐业,百业兴旺,是以三省府库多有盈余……”

    翁同龢冷哼一声:“前年年底向英德两国订购的两艘战舰就花去了六百三十万两银子,这么多列强需要向它们订购多少战舰?这需要花多少银子?!”

    谭延闿敏锐的看到翁同龢的那声失礼的冷哼声让慈禧太后的眉头紧紧的皱了起来,不知道是因为翁同龢的无礼,还是因为战舰的价格过于骇人听闻所致。

    “启禀圣母皇太后,微臣的建议并不是向每个列强订购战舰,事实上现在旅顺造船所已经拥有开工建造万吨级战舰的能力,向外订购战舰不过是分化列强的一种手段……直隶、河南两省的税收如何微臣不知,但是微臣添为山东巡抚,今年山东一省财政盈余可达两百万两以上,按照微臣的估计,直隶三省的财政结余估计会超过七八百万两,这还不算海关收入,抽出其中的五百万两向列强订购两艘战舰还是足够的……”

    谭氏父子将自己手中控制的资源经营的如同铁桶一般,户部为枢臣,疆枢之别已经深入骨髓,翁同龢就算是真宰相,面对近在咫尺的直隶三省也无可奈何。事实上谭延闿利用北洋私房钱结款用在美国捞战争财的收入已经超过一千二百万两,因为涉及到伦敦银市的期货交易,所以具体在这一系列交易中盈利多少数字是多少,除去伍轩仁和方榕卿之外谁也不清楚。

    对于这笔计划外的收入,谭延闿除了打算在直隶总督辖下三省中实现广泛的义务制教育之外,还没有其他的具体用途。不过现在看来为了分化列强,北洋不仅要掏出巨款向外订购战舰,还要掏出一笔为数不小的款子来对付慈禧太后。

    像这样搭别国战争发财的机会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当然在谭延闿眼中像美西战争和不知道什么时候发生在非洲的布尔战争,这些小规模冲突不过是“开胃菜”而已,赚点零花钱还是可以的,要说真正发财的机会还要属一二次世界大战。当然想要发战争财,并且将其中的收获用在实处上还是要将这个腐朽到底的朝廷推翻才可以。

    要说这次敛财行动中唯一的遗憾便是没有将谭延闿的老丈人也给拉上,好歹这四川总督大小也是一个总督。以四川之富庶从府库中短期内抽出一二百万两银子还是做得到的,反手之间便可以获得一倍以上的暴利,四川的义务教育经费也就有了。

    谭延闿的理财能力可以说在场的所有人都知道,不过是知道的深浅不同罢了。在慈禧太后这样没有具体当过家的人眼中,从地方财政中挤出百万两银子应该不是难事,但是在李鸿章这样曾经具体负责过数省大权的疆臣而言,其中的难度他自然心中清楚。当年谭钟麟从他手中接过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位子的同时,也接过了一笔暗藏的巨款,李鸿章却不认为谭氏父子不会拿这些银子来干些什么,不过无论干什么,以李鸿章对谭延闿的了解肯定不是坐吃山空,那一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