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延闿这次行动使得他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好处,当然也有人指责这个解决教民冲突的裁决机构是有失国权,但不能不否认在现在国家贫弱,各地督抚一听到教案就头痛不已,解决时候又是束手束脚的情况下,这个裁决机构对地方大员和朝廷来说是再好不过的解决方案。
而迅速评判威县和冠县的叛乱,也使得朝廷对新建陆军充满了更高的期待。这次叛乱的解决使得山东巡抚李秉衡如愿以偿的获得了升迁,得到了云贵总督的位子,虽然地方是偏远了些,但好歹也是真正的封疆大吏。至于谭延闿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迁,接替李秉衡成为山东巡抚,而新建陆军也将要随即迁往山东。
谭延闿将会在署理山东政务的同时,继续训练新建陆军——第一批新建陆军虽然也是迁往山东,但已经正式成军。原来李鸿章时代的北洋陆军主体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在朝鲜数次战斗,几乎泯灭于朝鲜,幸得刘铭传出山坐镇鸭绿江整合残军誓死抵抗。
北洋陆军到了谭钟麟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连受总督直辖的督标都是谭延闿重新组建的,加上新建陆军,可以说北洋陆军几乎是重建一遍。不过李鸿章时代的北洋陆军并没有全军覆灭,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董祥福的“甘军”基本上还是留存实力还在刘铭传的节制之下,留在关外来稳定当地局势。
兵部尚书荣禄接受了谭延闿的建议,将聂士成的武毅军和董祥福的甘军连同谭延闿的新建陆军整合起来编成“武卫军”,分前后左右中五军。荣禄以兵部尚书统领武卫军兼统武卫中军,聂士成统武卫左军,马玉昆统武卫前军,董祥福统武卫后军,而谭延闿统领武卫右军。
武卫军除了荣禄要建立的以满族人为主干的中军将会留在京师之外,谭延闿的武卫右军将会驻防山东,董祥福、聂士成和马玉昆继续留在东北,也许会在适当时机,由聂士成或是马玉昆撤回一军进入关内。在谭延闿的眼中,除了一万人编制的武卫右军之外,其余聂士成或是马玉昆这些在朝鲜曾经和日本陆军硬拼交过手的老式陆军并不在他的眼中。
这些老北洋所有的骄傲已经在甲午战争中都随着《上海条约》一起葬送了,若不是刘铭传以严厉的军法来镇压的话,老北洋早就被日军所击溃。如果刘铭传身体还像十年前那么健康的话,以他的眼光采用新建陆军的训练方法来训练武毅军和甘军,就算战斗力差一些,但两军合力以五六万之数和新建陆军硬拼,谭延闿未必会如此放松。
可惜刘铭传据传已经病入膏肓,董祥福和聂士成对军队掌握不利,战争结束之后在刘铭传的约束下还是那么个样子,刘铭传的身体状况一再恶化不能视察军队后,这军队又成了老样子,该吸大烟的吸大烟,军营之中赌嫖不忌……
这样的军队谭延闿是不会放在眼中的,京师之地乃是谭延闿的根本所在,并不是因为他在这里构建了关系网,而是随时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武装起义一举端掉清王朝通知核心,是以京师附近兵力变化一直是谭延闿所关注的。新建陆军奉命随谭延闿迁往山东布防,但是直隶一省最强悍的军队依旧是属于谭延闿所能够支配的直隶督标新军,数量少些但想要达成谭延闿期望的目标还是不在话下的,况且新建陆军乘船不用一日便可以到达天津。
谭延闿升任山东巡抚在政治上也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因为山东巡抚是受直隶总督所节制,父子俩人算是掌握了两个省,这自然会引起很多人的说道,尤其是清流对这个局面非常的不满意。而荣禄一天天得宠,似乎对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非常感兴趣,可以说谭钟麟的位子迟早要换换地方,只是这样一个朝廷重臣换地方可不是说动就动的,尤其是谭钟麟在任职阶段直隶民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北洋海陆防务整顿的井井有条,要换掉谭钟麟似乎是很困难的。
虽然在短时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