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五十二章 军转民(第2/4页)  北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部向中国敞开大门,接收中国的海军留学生,并且给予必要的协助和指导中国技术人员驻厂督造中国所定购的战列舰,最后才是英格斯成为北洋海军的顾问。

    在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之下,赫德一边紧急向索尔兹伯里首相写信,打算说服英国同中国加深两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海军方面的合作关系,并且在等待国内回复的同时,通过阿姆斯特朗船厂的总设计师伦道尔爵士向中国出口了两部最先进的三气缸立式三涨式蒸汽机——这是应用在君权级战列舰上的动力系统,可以产生五千五百匹马力,君权级战列舰就是靠两台这样的蒸汽机来提供动力的。

    赫德知道谭延闿打算要在旅顺船坞自造战舰,而如此大功率的蒸汽机正是战舰所需要的核心部件之一,不过他却没有想到作为谭延闿自造战舰计划的核心内容之一,仿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蒸汽机动力系统也是计划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实从福建马尾船政局来的那批技术人员的水平很高,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设备自己制造六千五百匹马力的蒸汽机,当然这种蒸汽机功率是可以达到自造战舰的要求,但是在稳定性、耗煤量、体积、重量等方面距离他们的仿造目标还差的很远。

    当然这种自造六千五百匹马力的蒸汽机谭延闿虽然在新战舰上用不上,但是他也不打算浪费——有这样巨大马力的蒸汽机,完全可以安装在千吨左右的巡洋舰级别的战舰或鱼雷快艇上。可以想象如此大功率的蒸汽机可以使得小型战舰以二十五节的超高速度来行驶——在海战中,速度同样也是一种武器,像这样的二十五节的高速,被袭击的目标战舰若是反应迟钝一点,想要拦截是非常不容易的,甚至可以说是撞大运,只能靠密集的炮火才有可能拦截击中。

    朝廷也通过将天津机器局、大沽船坞和上海江南制造局三家军工企业将造船部门割离出来交付商办,按照谭延闿和伍轩仁事先的协议,谭延闿和伍轩仁各自出资十万两白银算是以比较低的价格盘下了江南制造局的造船部门,同时开始扩建船厂并且更名为“江南船坞”。而天津机器局和大沽船坞却很少有人问津,无奈之下两人和广东商团平分这两座船坞,一圈下来谭延闿分占三座船坞的百分之五十股份。

    由于三座船坞的股东可以说都是相互合作数年的老交情,所以这三座船坞在管理上也连通一气——江南船坞在扩大改造的同时,天津机器局的“隆昌船坞”和大沽船坞接受外界订单,等江南船坞改造完毕,天津的这两座船坞将会改造,而生产任务转移到上海,这样也会避免盲目扩建船坞而带来的风险。

    外界不太看好这三座由官办转为商办的船坞,但是他们却忽略了谭氏父子“北洋大臣”的背景,这也是因为谭氏父子在接收李鸿章的位子之后,所侧重的一支都是军工和练兵,却没有对北洋产业下的两大盈利企业的渗透——轮船招商局和电报局。盛宣怀在得知谭延闿率领这广东商团迅速将三座船坞纳为己有之后,便知道自己的好日子似乎已经到头了,从“观望”开始转向全面倒向谭氏父子,在第一时间向隆昌船坞和大沽船坞分别下了两艘造船的订单。

    盛宣怀向天津两座船坞下定单也是李鸿章在途径上海的时候的意思,在李鸿章看来这次他远渡重洋出使各国固然是因为俄国公使喀希尼的作用,抓住了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的机会,但是这和谭氏父子首先提出让他出使是分不开的,为此谭钟麟还吃了翁同龢的弹章,这是一个天大的人情,李鸿章不能不做出表示。原本李鸿章打算带谭延闿一起出使各国以增长其资历,但是谭延闿现在有督练新军已经是一条好得不能再好的门路了,所以就没有开这个口,是以在途径上海的时候在接见盛宣怀的时候提出了轮船招商局必须向谭延闿入股的船坞下订单。

    当然盛宣怀下订单也不是全安好心,轮船招商局所定购的两艘长江货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