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这种措辞极为辛辣的文章很容易挑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万国公报》发行之后引起了很深远的反响。一时间《万国公报》的风头居然盖过已经经过数年发展运作的《强学文摘》,最令人感兴趣的是《万国公报》是强学会的报刊,而《强学文摘》的来头则是那个三元及第的状元郎在数年前开办的。
尽管《万国公报》的风头甚健,但是已经交给沈静主持的《强学文摘》依旧是非常沉稳的保持了自己的创刊风格,对于每期还是以介绍国外的情况为主,政论性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欧美列强国家政治事件的评论,至于国内也有,但是总体比例不大,而且言辞风格非常内敛,这正好和《万国公报》的文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实康有为和梁启超一开始并不打算自己办《万国公报》的,办一份免费的报纸虽然成本上并不算高,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所以他们一开始是向已经将总部搬到天津的《强学文摘》来投稿。这样一来也可以借助《强学文摘》的名气,来推广自己的政治思想,可惜他们的文章被沈静认为是“言辞过于尖锐”,而且在交给谭延闿的时候,谭延闿也明确的指示沈静不要使用他们的文章。在万般无奈之下,康有为和梁启超终于决定自己来办报。
从心里面讲谭延闿还是非常欣赏他们的政论文章的,在这个时代很少有人认识到这种危机,当然甲午战败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醒,但能够写出这种水平的政论文章,这还是非常少见的。不过谭延闿心中更明白只有先生存下去才有希望看到黎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文章太过锋锐,而且李鸿章等人一直就是他们的靶子,这和谭延闿的政治目标有着严重的冲突,他当然不会使用康有为等人的文章。
康有为梁启超的举动倒是一时间吸引了不少思想比较开明的众多官吏,经过一番努力名气也渐渐的大了起来,甚至是朝中的大佬诸如孙家鼐、翁同龢、张萌恒等人对此都非常关注,还有一些中层官吏如翰林院的徐世昌、张孝廉、丁立君等人对强学会的活动也是颇为热心。直到最后这些官吏都加入了强学会,在得知《万国公报》发行中经费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之后,纷纷慷慨解囊。
翁同龢、李鸿藻、孙家鼐等朝廷大佬对于强学会的支持,使得强学会的声望如日中天,在京各个官员出于各种目的也都纷纷入会并且捐出巨资来支持强学会的运作,引起谭延闿关注的是袁世凯居然还捐了两千两银子。这些捐款使得《万国公报》终于跨过了开办初期经费非常紧张的阶段,而且上面的批判弊政的文章比例也越来越大。
为了避免殃及池鱼,谭延闿决定将《强学文摘》更名为《时务要闻》,想让康有为他们改强学会的名字,这恐怕有些不太现实。虽然时日尚短,但强学会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可以预见它必然会成为一个网罗势力不小的政治组织。谭延闿并不看好强学会的发展,因为里面是鱼龙混杂,袁世凯等人都肯花银子在里面搞投机活动,可见这个政治组织还是太过松散,投机性实在是很强。不过袁世凯,谭延闿相信孙家鼐加入强学会是没有私心的,但若说翁同龢完全出于公心加入强学会,那他死也不肯相信。
“闿儿,你说为父不能给强学会捐款,也不能入会,这是为何?!”谭钟麟有些疑惑的问道:“眼下京师到天津,只要稍微有些名望的官员都是争先恐后的加入强学会,为其捐款,若是为父慢了……”
谭延闿摇摇头说道:“父亲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乃疆臣之首,何等的荣耀?!父亲的一举一动影响深远,孩儿还是以为父亲再等等看,看看这个强学会到底如何再做选择……”
谭钟麟将身子往后靠靠慢慢的说道:“闿儿,你最近将《强学文摘》改了名字,这不是偶然为之吧?你不看好强学会?!”
“父亲看过康有为写得书么?《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