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条铁路才可以!”
“光绪十七年俄国正式通过了修建这条铁路的决议,转年新上任的俄国财政大臣谢尔盖伯爵控制了这条铁路的修建事宜,这个俄国伯爵对这条大铁路极为重视,在俄国财政上给予了很大的倾斜,并且还疏通法国,决定联合法国,从法国获得资本来修建这条铁路——海路运输几乎为英国把持,英国对法国也是排斥的,陆路运输比海路更加安全,俄法很容易在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我们把俄国人扯进来对法国也是非常有利的,这样可以孤立英国!”李经方自信的说道。
说起来在北洋内部核心人物之间对这次中日战争看得还是非常清楚的,议和的主基调被确定下来后,北洋的核心也就因此发生了变化——张佩纶偏重于英国调解,而李经方则在谭延闿的说服下偏向了俄国。这里面谭延闿也是存了私心——俄国和英国太不一样了,英国人的排他性已经惹的各国列强非常恼火,况且他也知道英国人在以后可是和日本人签订了一个什么英日合约,日本人成为英国人在远东的代理人。
相比之下俄国人在远东的势力就差了很多,把俄国人放进来自然也是个麻烦事,北极熊的贪婪他在教科书中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俄国人在以后还会面对更大的麻烦——一战使这个强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国家体制的变更更是使这个庞大的国家陷入了长时间的衰弱阶段。只要中国能够把日本给压制住了,那以后的变数可就太多了,虽然也会朝着更加糟糕的道路上前进,但是总比已经“确定”的历史要好得多!
尽管和张佩纶接触不多,以李经方灼灼逼人的态度看来,张佩纶也是经历过风浪的人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也会进行反击。可惜张佩纶和李经方有着太多的不同,都是从科举那一套出来的,但是李经方有着三年英国和三年驻日使节的外交经历,其外交事务就是十个张佩纶绑在一起也不是李经方的对手——在谭延闿看来若是以张佩纶的资历,或是搞搞官场上面的阴谋还是可以的,但是外交事务绝对不能够由他来主导,那可就变成外行领导内行了。
北洋水师已经有一个丁汝昌了,丁汝昌是爱国,好像在甲午战败后自尽了,但这并不能够抵消他在战争所做出的错误决策。好在那是战术层面上的,就算输了也未必把内裤都给输掉;这北洋核心是战略层面上的,要还来北洋水师那一套,让张佩纶这个不懂外交的人来主导,那可就万劫不复了!
谭延闿在北洋待的时间不长,但是就这么几天里他却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李鸿章这么精明的人居然有意让他的儿子向外交方向发展,李经述接触不多也就算了,不过这两兄弟那一口外语可不是盖的,李经述不过露面两三次他没有试出来,但是李经方那可是地道的五国外语牛叉的很。哥哥都成这样,那弟弟也不会差到那里去,估计李经述还是要走李经方那样的外交之路。
这个时代官场上的聪明人物都视洋务为肥缺,因为洋务有着大把的银子可以捞,不过却视外交为“畏途”。典型的例子便是大清驻英国第一届公使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列强的先进技术以立富强之基,结果遭到了保守派的严酷打击,就算回乡也被家乡人骂成洋奴、汉奸、洋鬼子……这个时候的外交官不仅离家千里饱受思乡之苦,国势衰弱受洋人的气不说,回到国内还要被“正人君子”动辄以“卖国”相讥——这简直就是腹背受敌啊。最要命的便是清廷朝三暮四,这些外交官在这个时候就等着活活被累死了——夹在风箱中的老鼠两头受气正是这个时代外交官的恰当写照。
“以李鸿章的见识不应该犯这样‘常识性’的错误啊,自己主持大清外交卖国不算,还要让自己的儿子也要背上这个骂名?!世人都骂老李卖国,可是有必要把自己的儿子也推进这个‘火坑’么?这到底是老李迂腐呢?还是有胸襟?!”谭延闿看着坐在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