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0章 树欲静而风不止(第2/3页)  三国演业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日产量是一百斤,收入500钱,利润才150钱.

    这个利润不算高,主要是人养活的有点多了。前期建设阶段,这也正常。但当工人熟练之后,日产量不用加班,也能达到120斤,那又提高不少利润。

    当然,现在做的小,没人管,如果到时候做大了,乡里要收税收,那也是一笔不小开支。

    此时的普通商业税,有的三十税一有的十五税一,高的十税一的都要.十税一什么概念,产出百分之十上交。

    经过今日之事,杨锡发现,自己这个小团体,忽然一下变得非常团结了,什么凝聚力,什么团队精神,一下比起之前蒙头懵脑的做事,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像是打了鸡血,看来利益就是鸡血。

    杨锡当然乐见如此,第二天,董才如约而来。作为生意上的前辈,他的家底比杨锡自然不可同日而语,搞到一头骡子,也不是什么难事。

    一同过来的,还有两个十四岁小伙子,据董才说,这是同行中比较活跃的两个,还有一个才十一岁的小童,董才介绍时称其为堂弟,也姓董,叫董丸。

    杨锡心中腹诽,这朝代的民风也太彪悍了,动不动又出一丸子。

    不过这董丸却也只是出来跟跟趟儿什么的,见识见识,看来董才是想在这方面大展拳脚了,杨锡自然乐的如此。

    只有更多人参与到事情中来,更多人有共同的利益关系,才能形成一个团体,到最后,形成一个阶级。这个阶级,杨锡还没想好叫什么,反正后人叫这个阶级为---资产阶级!

    包括另两个小伙子,一个叫鲁东,一个叫岑航,虽然比较憨实,但诚信度方面,估计没得说。杨锡测了一下三人的数据,觉得没有什么出彩之处,也就没有太在意了,毕竟自己对接的是董才,与其下面的人走的太近,也不符合商业规则。

    董才不愧为老经验商贩,什么都不用杨锡准备,连木杆称都带了,最后一称,昨日产量,一百零五斤,杨锡也比较满意。

    杨锡看到董才用称来称纱锭的样子,忽然想到了后世的那种地磅。如果有地磅的话,以后货出再多,也可以一次搞定。

    不过,现在要生产出地磅,那还不可能,不过他也有办法。

    二师傅听了杨锡的主意,再一次惊为天人。杨锡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天平扩大化,一个支点,用大长木头,做成跷跷板形状,两头是两个巨大木盘,然后用石块,现在没有石匠,就用硬木块,做成各种重量的砝码。

    这个就是一个大型天平。

    如火如荼的建设,争分夺秒的锻炼,聚精会神的学习,在这个小小的黄麻亭,有条不紊的进行。

    董才的头脑,不愧大脑开发度达到了11%的程度,就这几日时间,将附近五乡的几个纱锭贩子,全部拢在其下不说,竟然连价格也没有降下来。杨锡这里现在每日出货120斤纱锭,他全部吃定,而且还在催货,问杨锡能否日夜赶工,将夜晚的时间也利用起来。

    杨锡也想利用夜晚,但这个时代,又没有电灯,晚上如果点火的话,那也是黑灯瞎火,绝对达不到开工的要求的。

    转眼又过了十来日,眼看着就要入冬了,大雪也快来了,天气冷了下来,旁边的良田,众家也种上了小麦,辰河神车之事,也传到了各家各户,甚至还引起了整个麻山乡最大的豪强罗家的注意。

    杨锡最近几日,也看到不少不怀好意的人影在辰河神车附近晃荡,不过暂时还没有发生任何冲突,估计这些人也是来瞧瞧热闹或者是某些人家派来刺探的。

    离黄麻亭往东北三十里处,也就是十公里的样子,彩石河由此经过。此地与黄麻亭的情景却又大不相同,因黄麻亭是丘陵山地,到了此处,却是一片平坦,连绵十里之地,尽是良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