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此山名唤少年山。为何叫少年山?
少年山,本是位于清平县内的一座无名小山。而这清平县令原是一位商人,姓张,这名字呢,究竟是狗蛋还是富贵,就不可考据了。反正是家大业大的,不说富可敌国,但敌个县,还是绰绰有余的。
再说士农工商,我们说这商人,不论你在怎么有钱,也就是末等下人,不仅不能买田,还不能买绫罗绸缎,只能看着白花花的银子干瞪眼,有钱花不出去。
时势造英雄,这话兴许没错。张县令年过天命之际,恰遇那年纪轻轻的周建文帝驾崩,传位于当时年仅8岁的孝灵帝。野心勃勃的张皇后垂帘听政,把持着大周朝的所有政务、军务,任人唯亲。惹得朝堂上下怨声载道,后就有了五候乱周之变。
周朝因张皇后大肆开销,国库空虚,抵挡不住五大诸侯国的强烈攻势。便只能求助于家大业大,且有钱没处花的商人们。只要你有钱,就可以捐个官当,当然,给的越多,当得越大。
张县令听闻此事,是觉也没睡,大半夜的就丢下那美貌如花的侍寝小妾,去打点关系,花了500两银子捐得了那清平县县令一职。
清平县,清平县,名字就听着清贫。小县也还真没有对不起这名,是这方圆百里内数一数二的穷酸县。但再怎么说,这也是个官不是?张县令可算是摇身一变,从末等人变成了第一等人。
保暖思,有钱没事干。张县令估摸着,自己怎么说,也算是一县之长,总是要做点什么,不求什么正史留名,至少也要在县志上写下个几笔几画的。就琢磨着给县东边的小山包取个名儿。
单乳山?不行,不行,甚是不雅。
龙虎山?好像有这名儿的山了。
张一山?好听是好听,总觉着是个人名。
思来想去,还是去找个先生吧。
咱们前面也说了,这清平县很穷,哪个教书先生愿意来?县里头算的上读书人的,也就县东边那个帮人写春联做账的穷小子赵文武了。
张县令算是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马上就派人把赵文武请了过来。
赵文武,本是世家出生。赵老太爷,那可算的上是乡绅名士。文武之名,便是那赵老太爷所取,希望这小子长大后能够文武双全。希望要有,万一实现了呢?
但这赵文武,是真的邪乎。习文,三岁识百字,先生是惊为天人啊,当场给老太爷跪下说道,“此子天资横溢,鄙人不才,也有功名傍身,就算不收分文,也要教书于他。”
老太爷赶紧扶起先生,招呼他坐下,抚须笑道,“先生不必如此大礼,我孙儿,有先生教导,乃是他的幸事啊。”
送走先生后,老太爷焚香祷告,感谢上苍赐予一位麟儿给我老赵家,赵家之幸也。
可事与愿违,先生教了赵文武三年,赵文武愣是只会一百个字,还是三岁前学会的那一百个字。
赵老太爷拉着先生的手,悻悻说道,“先生说我家文武乃是大才,可为何三年却未教会我孙半个字,可是先生对我赵家有何意见。”
先生抹泪,嚎啕痛苦,似是那受了委屈的小媳妇,“老太爷有所不知,不才并没对赵家有任何意见,相反,赵家对我甚好,有佣人伺候,有好茶招待。可那小少爷……哎,连那书童都旁听习得千字,他却一字都学不会!打也打,骂也骂,一点也不管用,兴许是老夫无能,无法教天资聪颖的小少爷读书吧。不才已准备归乡,望老太爷成全。”
老太爷见先生如此,也不好再说什么,挥挥手,示意先生让他离去。
次日,先生便带着小书童归乡而去。
赵老太爷心想,这文不行,习武也可以啊,百无一用是书生。习武,往小了去,可以强身健体,往大了去,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