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一章 春水轩唱和(第2/3页)  人间简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怕羞,连我都不如,哼。”说完犹自不满,继续讲道,“也不找一个好点儿的借口。”苏玉依旧不言语只是笑,面前这丫头会错意了,不过她却不点出。只是想忘了问这首从听闻的词牌名是什么,再者等一个人时细心为这样好的词谱曲,虽然外人不得听,若那宁公子有缘再见,再弹唱给宁公子,以自度曲还赠词之情。

    回去路上,宁然才忽的记起方才那首《菩萨蛮》极为不妥,不过好在已经于那处脱身,只是借口拙劣了些。对于宁然来说,他离开秦楼的原因,仅论对怕见苏玉姑娘,实则不在主要,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宁然虽在墨宗云山待了几年,但也就在那几年未曾再下山过,因此对待世事的心境,诸如这风尘地,宁然仍停留在流落燕州做一个小乞丐时那样,因此自认为自己于秦楼无关,其实就是从前的自卑多少未曾完全消去,只是这点宁然自己都不发觉。由俭入奢易这句话并不全对,若让一个小乞丐突然大富大贵,哪怕请他入秦楼,如长安城内第一名楼长盛楼,依然会站在门扁前驻足畏缩,心怀恐惧,好似前方龙潭虎穴,自己不配来这样富贵奢华的地方,这样的心态必要长久的时间与经历来磨去,不比由奢入俭容易半分。只是宁然自己的可悲,他自己仍还未发现。

    长安街上除去宁然,便了无一人,这才想来那李富贵来此,他也没三家“天下行走”的令牌,就已经来时打算过夜于秦楼间柳色青青处。只是此时只有一人,宁然即觉得月色清凉了起来,或春将将要过去,但心底埋藏的寒意还无消减。到此处宁然紧了紧衣裳,忽然自嘲如今怎么越来越多愁善感起来……

    长安城一处阔大庭院,小水池中游鱼歇憩,天上光华扑入池水中,游鱼鳞片晃然如明珠朗玉,假山怪石嶙峋,布局与水池照应,竟出了山奔海立,悬山立于静海的气势。一处小水池就如此,足以见这间庭院主人的身份之高。只是此刻夜阑更深,主人阔气便不惜灯油,一间房屋烛光明透,屋内人还未入睡。

    屋中人为一名身穿锦绣睡袍的俊秀青年,剑眉明目,年纪不大,然而神色之间自有一股隐隐威严,但又有一样读书人的秀气儒雅。青年名叫李十二,倒不是因为他在家中的排名,相反家中这一辈,只有他一人,是独子,而这个名字的由来与他的身份,与这间府院所代表的权力荣耀有关。

    李十二紧缩眉头,穿着睡袍坐立桌前,笔墨纸砚,桌上俱全,桌前之人提笔悬腕,久久下不得比,僵持一会儿,似乎握笔之人颓然,一甩手中笔,“啪”一声轻响,名贵的紫豪笔如被弃敝履,兀自不甘心,在白纸上点染了几处墨迹,还在最后污了一张上好的宣纸。

    对天下文人而言,除大唐科举盛事,还有一年一度的春水轩诗词唱和。春水轩唱和一事为百年前于长安城内兴起,起因却很戏剧,是有一个无名之辈引起。只因这无名之辈游历京城,在城东春水轩处有感而发,题词一首于石柱上,却不料后来当时的大唐文宗朱文潜也偶然领好友游历京城时至此,而文章一事,有趣处在于观者可以不论文章本身好坏,从而只论是否对这一篇文章有了感触,是以文宗朱文潜即兴题步韵词一首于之后,而其好友自然为托雅兴附和文宗,依次步韵填词留于柱上。

    至于后来,此事流传开来,因为步韵一法,韵脚相同,容易看出两首同韵词的高低,往往是为两人较技以比诗词高低的方法。于是如何不令天下文人震惊,皆以为此辈何德何能让大唐文宗也步其韵而填词与其比较高低?文人皆听闻大唐文宗居然会步一无名小辈韵填词,许多文人士子更为了彰显文采,争相以春水轩那无名之人所留韵脚填词唱和,以期借此风头脱颖而出来名传天下士子文人,只余怀着借此机会与文宗较技还是流于风雅,就无人可知了,而春水轩一时名声大噪,天下文人皆来此想见一见那一首无名之人作词与文宗的步韵词。天下文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