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历史上建安元年的二三事(第2/7页)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袁绍、刘表这两位强大的竞争对手,整个过程都在干什么呢,无它耳,观望而已。

    而袁绍观望的原因比较复杂。

    《后汉书·袁绍传》记载,早在天子驾临河东的时候,邺城就派遣郭图前往探视,归来之后郭图就劝说袁绍奉迎天子。

    而《献帝传》则记载,沮授劝迎天子,郭图、淳于琼曰:“汉室陵迟,为日久矣,今欲兴之,不亦难乎!且今英雄据有州郡,众动万计,所谓秦失其鹿,先得者王。若迎天子以自近,动辄表闻,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非计之善者也。”

    仔细想想,用史书记载的理由来解释袁绍没有去奉迎天子实在太过勉强,作为强势的地方割据势力,将天子奉迎到邺城,可能成为霍光,可能成为董卓,以袁绍的实力和名望,成为前者居多,但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从之则权轻,违之则拒命”的尴尬局面。

    我更愿意相信此时地跨四州的袁绍已经有了不臣之心,而坐视天子蒙尘落难,他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我们以前在考虑袁绍不愿意奉迎天子的时候,往往都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袁绍此时还担任着关东盟主的身份。

    这个盟主的身份,具有名义上的号令关东州郡的权力,在天子远徙关西的前提下,袁绍这个盟主往往行使的是朝廷的职能,他常常可以对其他州郡发号施令、并在州郡长吏空缺之际任命刺史、太守。

    如指使王匡杀胡母班、指使张邈杀韩馥(韩馥臆测)、指使曹操杀张邈(张邈猜测),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任命袁遗为扬州刺史,任命周喁为豫州刺史。

    这一些看似并非人臣所为的事情,在身为盟主的袁绍干起来,变得大义凛然、无可非议。偶有州郡豪杰不满,也多不敢公开反对。以至于到了官渡之战期间,刘表还公然将州牧履行对朝廷的责任的同时,不对抗盟主,当作是一件政治立场正确的事情。

    《汉晋春秋》曰:表答羲曰:“内不失贡职,外不背盟主,此天下之达义也。治中独何怪乎?”

    我们可以想象,实力强大,担任盟主,在关东行使朝廷大权的袁绍,梦想着要重走刘秀称帝的老路,待在河北坐视更始帝(刘协)被赤眉军(白波军)杀死,然后才虚情假意地全军素缟,慢条斯理继续使用盟主的身份党同伐异,最终达到天下无主、自己劝进登基的目的。

    也正因为如此,私心作祟的他才会在占据了先机的情况下,装聋作哑,对待返回关东的天子不闻不问,从而也错失了奉迎天子的机会。

    由此,也引发了后来书中所谈过的,“奉天子”后,袁曹两家初次角力,并在最后出现了盟主向朝廷低头,上书自陈;曹操向袁绍低头,让出大将军之位的妥协局面。

    至于刘表,史书并没有记载他当时的举动,但从日后他对待邓羲、韩嵩以及拒绝刘备袭击许都的行为来看,内部矛盾诸多的刘表只想守土安民,伺机侵吞周边有机可乘的小势力,对“奉天子以令不臣”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大事,他似乎兴趣不大。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河内太守张杨不得不说。张杨虽然只是一个河内太守,但在特殊的地理位置加成下,他的影响力却远远超出了河内范围,已经进入了三河、并州上党一带。

    这从曹操向长安遣使需要向张杨借路,张杨派兵抄掠上党等事情可以看出来。

    在天子东归期间,张杨也是占据先机之人,只是他在面对董承与白波诸将联手的时候,不占据优势,后来在面对白波诸将与董承内讧的时候,又没有及时把握住机会,以至于让远来的曹操最先得手,最后成功奉迎了天子。

    不过正因为河内的位置特殊,接下来镇抚三河、羁縻关中的钟繇等人,都没有对河内的张杨动手,使得原本作为东西缓冲势力的他又变成了南北缓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