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城电子工程大学,电工学院,人机实验室。
十来个平方的小房间里,只有个光头小伙子坐在电脑前。
方小禾敲几行代码就转头看看左手边的笔记本,上面抄了段完整的算法代码,他要用这个新算法来优化原来的数据处理算法。
因为对这个算法不熟悉,并且还要根据项目代码调整算法里的变量c函数,所以改得很慢。就算是照葫芦画瓢,改完一百多行代码也花了他半个多小时。
在忐忑中跑完一遍修改后的代码,幸好没出bug,他松了口气。为了换用这个新算法搞了好几天,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如果再出个bug,恐怕他想死的心都有了。
但是代码运行没bug还不算成功,代码功能是否起到作用才是关键。
在项目代码编译的时候,方小禾把一个帽子戴到了头上。说是帽子,实际上是个头套一样的玩意,头套上有着十来根线束,每根线束上还有数片电极片。所有的线束在头套后面捆绑到一起进入个小盒子,再连接到电脑。
每个电极片就是个电压传感器,在戴上头套后,这些传感器就会紧贴着头皮,把头皮上的电压信号发送到电脑上。而为了获得更好的信号数据,方小禾几乎剃了个光头以减少信号干扰。
扎紧下巴处的绑带,又摸摸头套上的电极片,确保所有电极片都贴紧后,他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小程序。
屏幕上出现个很简单的小迷宫,迷宫左上角有个小方块,右下角是出口。他要做的就是用意念控制小方块通过迷宫。
用意念控制电脑程序?
听起来似乎很玄学,实际上这是很普通的一种脑电波的应用,这种技术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了。
头套上电极片采集到的电压变化信号就是脑电波信号。
方小禾只需要在脑子里“想象”方块“上”c“下”c“左”c“右”的移动,他的脑电波信号就会通过电极片传输到电脑,然后在电脑里通过软件编译为对应的控制指令,从而控制程序中的小方块移动。
“下,下,下”
“右,右,右”
方小禾全神贯注地盯着电脑屏幕,脑子里默念着某个方向,迷宫里的小方块也随着他的意念“慢慢慢慢慢”地在迷宫里挪动。
几分钟后,小方块走出迷宫,程序跳出来个结算界面。
本次通过迷宫共用时248秒,共用步骤36步!
方小禾嘴角一撇,似乎对结果不是很满意。
这个迷宫的标准步骤只需要26步,也就是说他错了5次,准确率在86左右,还不到90,这个准确率离国际水平还有段不小的差距。
整套装置包括软c硬件有个专业术语,叫脑机接口。准确率是评估脑机接口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个指标是速度。
速度用游戏术语ap来计算的话,脑机接口的ap值大约是87,也就是每分钟操作87次。
一般人玩游戏的ap是多少呢?只要不是手残,平均都有60以上,高峰值起码超过150,是脑机接口的10倍c20倍速度。
拿这个小迷宫来说,如果用键盘操作,方小禾有信心用不了15秒,因为这个小迷宫甚至简单到画了条红线标记出路线了。
但是脑机接口足足花掉15倍的时间。听起来高大上的脑机接口似乎还比不上键盘c鼠标?
脑机接口确实是门高大上的最前沿的技术。反过来说,这门前沿技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只是少数人的研究项目,原本就不是方小禾就读的这所三流院校可以玩得转的,甚至很多高校根本没这东西。
他能碰到这套脑机接口还要归功于学校的某个副教授。此副教授为了转正才引进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