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三章 被针对了(第2/3页)  机动战士WS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火箭弹还要庞大,根本不是机动战士能够搭载的武器,只能从战舰上发射。

    试想一下,以导弹那种慢速飞行能力,如果哪艘战舰胆敢在太空战时发射核弹,只要被敌方发现,战舰主炮一炮轰过来,或者机动战士一枪打过来,直接在你身边引爆。请问这是杀敌还是自杀?

    所以从一开始,核弹便没有被列入太空战的武器名单,更像是专门用来对付要塞或者太空城的炸弹。

    再来说战舰做防辐射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轻质金属防核能力差是共识,主流的防核材料是铅板。密度比铅小的材料防辐射效果不好,比铅大的材料干脆自己就带有放射性。

    单位体积的铅重量是钛的2.5倍,而战舰装甲板所使用的钛合金密度更低,只有铅板的三分之一。而铅的质地软,除了防辐射,并不适合用来制作装甲板。也就是说,战舰想要拥有防辐射能力,就必须在保留原有装甲板的基础上,在内层加装铅板。

    这样改造下来,战舰的尺寸将变大一圈,重量将大幅提升,机动性将随之下降。也就是说,为了防备明知道不会发生的核弹攻击而进行防辐射处理,战舰的性能不升反降,目标更大,更容易被敌方的炮火命中,战场存活率下降。

    这些绝不是纯理论的东西,而是血与泪的教训。在人类不算漫长的太空战争史中,最初地球各国的太空战舰设计延续了地球时代的思想,认为防核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参数,造出来的战舰既笨重又庞大,被称为太空战列舰。

    之后在sc0041年新美洲星系发表《独立宣言》,地球各国以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名义出兵“清剿叛逆”。当时的新美洲共和国刚刚建立,还没有能力建造大吨位的太空战列舰,于是反其道行之,全力打造以轻巧快捷著称的太空驱逐舰。

    驱逐舰取消了防辐射铅板,尽量将舰体多余的空间革除,只留下200米长度和最大40米左右的直径。虽然舰上人员的活动空间变得非常有限,日常的舰上生活会比较压抑,但是却因为小巧玲珑而不容易被远程炮火击中。

    在当年那一战当中,新美洲的轻型驱逐舰大胜来自地球的重型战列舰,让世人认识到机动性是太空战争永恒的基调。同时在拥有相同战斗力的前提下,战舰的尺寸也是越小越好。从那以后,重型战列舰直接退出太空舞台,驱逐舰成为绝对主流。而后就算出现了提升主炮火力和机动战士搭载能力的主力舰,也不会盲目地追求大吨位。

    同时在当年的那一战当中,地球各国舰队所携带的战术核导弹也成为一大笑话,其慢得可怜的飞行速度在太空战场根本派不上用场。反而屡屡被直接打爆而误伤己方战舰,成为公认的“自虐式”武器。

    最终的结果是不具备防核能力的新美洲驱逐舰压根就没有受到核威胁,而具备防核能力的地球战列舰屡屡承受己方的核打击误伤。

    有这么一段往事,还有谁会想不开地给战舰进行防辐射处理,能在战舰内备几套应急用的防辐射服就算考虑非常周全了。

    当然,这是基于先前的条件下而出现的设计思路。一旦阳电子炮成为太空战的主流武器,各国必然会给各自的战舰加装防辐射铅板。

    但是至少在目前阶段,包括“暴风号”在内的现役战舰没有一艘做过防辐射处理,所以基美克护卫队的阳电子炮对于这艘爱隐形的战舰就是致命的。他们根本不需要找准“暴风号”的位置,只要对阴影区进行覆盖射击,让湮灭效应产生的伽马射线去无差别攻击该区域。无需击沉这艘战舰,只要让里面的乘员都死绝了,效果也是一样的。

    很显然,“暴风号”被针对了!

    这是“风暴”战术反制作战研究室的研究成果,显然抓准了“暴风号”的软肋。而且这个作战研究室的成果还不仅于此,在《基美克2.0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