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名乡农这时都不敢大声说话,惊兔般竖着耳朵细听了一会外面雪势,脸色愈发难看,愁眉紧锁,哀声长叹道:“这该死的老天,到这年关头下得这般没完没了的大雪,何时是个头啊!”蓦地只听“哗啦咔嚓”一声大响,掌柜老板和乡农都吓得跳了起来,满脸惶恐的四下张望,恰似受惊的兔子。掌柜老板懊丧的道:“该死的天,肯定是我后房的柴棚给大雪压塌了。”乡农面面相觑,不约而同的往屋顶望去,心中忐忑不安的想:“乖乖,莫说这屋也会压塌了吧?”看来这一夜他们这个觉是怎么也睡不踏实了。
武琼花身怀绝技,任是山摇地动,自是无惧,一夜睡得倒也稳当。到了第二天早晨,雪势远比晚上弱小不少。武琼花早早起来,洗嗽用膳,又喝了几碗烈酒,待后便冒雪往代州进发。
代州便是山西代县,属当时宋朝十五路之河东路。往代州北去三十里的雁门险道,便是有名的雁门关。关外数十里绵延,则是辽国境地。是以雁门关在山西四十余关中,其势最为险要,也是扼守中原之地的要冲,故每朝每代,朝廷都会派重兵把守,以拒胡虏。
到得午时,武琼花到达代州,在城中饱食一顿,又取了着熟牛肉和一壶烈酒,才出城向北而去。
他轻功施展,踏雪无痕,这三十来里路行来,不消片刻,便已到达雁门关山前。上得山来,只见东西山势挺拔陡峭,中路也是崎岖盘旋,城关倚峰营建,南北坐于绝顶,东临隆岭c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峰对峙,形如闹门,是以每年南雁北归,都无法穿越高峰,只得都从两峰中间穿过,故此名为雁门一说。
此时关中有宋兵驻守,守将据说是当朝名门杨家英杰杨六郎。
武琼花对于朝廷政事少有所闻,但对于杨家名将却是如雷贯耳,向来仰慕得紧,而且也久闻杨六郎戌边卫国,威震三关的诸多英勇传奇。他心中对杨六郎极是敬仰,这时想着若是杨六郎在此驻守雁门关,要是有幸得于尊见神威,那是何等令人欣慰之事?但又一想,人家大英雄大豪杰,三军统帅,日理万机,又怎是你这一介草民所以得见?他心生黯然,大有惋惜之撼,又想着此时值宋辽对峙,若要从城关中穿过出关,必然会受宋兵严加盘查而多生事端,说不得要误了行程,便悄悄从东侧岭上穿过关卡。
其实关于杨六郎威震三关一说,在传闻中说是山西的三关:偏头关,雁门关,宁武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杨六郎当时镇守三关,指的却是瓦桥关(今涿州南)益津关(今霸州)和淤口关(今霸州东),隶属河北一地。不过杨六郎在年青时期,曾随父杨业在雁门关外多次与辽军征战过,也是威名赫赫,倍受敬仰。唯天遗憾事,宋军北伐辽国,威名赫赫的杨家军受当朝奸贼潘美王侁等陷害,在雁门关外遭辽国大军伏击,以致全军覆没,杨家一众英雄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仅杨六郎九死一生杀出重围才得而哭还。这一惨烈战事由此传开,天下人闻之,无不愤叹哀嚎。杨家英烈,有如浩日当空,在当世人心中那是天神一般的人物。后来杨六郎忠君为国,在河北一地勇拒胡虏,而令辽国十数年不敢侵犯,从而威震三关。民间颂传,难免道听途说,自然而然的就认为杨六郎一直在雁门关驻守抗击辽国,保卫着他们的的家园。如此一来,以讹传讹,关于杨六郎威震三关一说,便不免混倄视听了。
上得绝岭,武琼花展目四顾,但见群山峻岭,连绵起伏,尽在一片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遥想当年昭君出关,远嫁西域的那份铿锵大爱,无不感慨万千。又想战国时赵国将军李牧,汉朝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诸代名将驻守雁门,勇拒匈奴的英雄事迹,不由热血澎湃。但想着自己此番出关,历经两次,前一次也是三年前,为的是要和杀害温柔爷爷的七大高手决战雁门关外。当时情景,犹如历历在目,不免述怀感慨。而这一次,却是要去辽国上京营救结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