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一发妻二平妻四偏妾”,一般说法是发妻持家,平妻在旁辅佐,偏妾则要尽心伺候夫君与三房夫人。
古书有明确的记载,所谓三妻,是指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得一段佳话,传说当年齐国君主立后不决,乃至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后來君主戏言称立后三人,而事未成则卒,乃至史官未知其意,故称三妻,至于四妾,则是为了凑个押韵而已,其实妾的数目可以有很多,基本上算是沒有限制。
在大魏,除原配发妻,另两个位置就是也颇有地位的平妻。平妻在法理上來说,待遇等同于原配妻子,生出孩子视为“嫡出”,可以成为家族的正式继承人。!!很显然,这一点十分重要。
而妾死后不列入宗族牌位,所生子女为“庶出”,不能接受家族遗产。但大魏另有一条规定,即其妾终身忠贞者,在其夫家同意后,可入宗族牌位,而其子女的继承权问題,若丈夫愿意,可以准许他们分配遗产,只是庶出和嫡出不能改变。
妻家和夫家是一种姻亲关系,娶妻是一种家族行为,所以娶妻要由家族來决定,而纳妾基本就是出于丈夫个人的好恶來决定,这是一种个人行为,因此家族也不会对此负责,也不会认同与妾的家族有什么联系,所以古代的连坐制度从來不包含妾族的说法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夫家是不认妾家这门亲戚的。
将萧芷琼定位于平妻,这是云铮权衡了许久的结果。其实他也知道,若是把萧芷琼定为妾,则他和云家要受到的非议必然要小上许多,但他做不到,他无法让这样一个为了他而默默忍受族人愤怒和唾骂的女子在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之后,却只能得到一个妾的身份。
妾是什么?妾从很多时候只能算一种男人的取乐工具而已。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公父文伯去世,他的母亲警告他的姬妾:举行祭典有外人的时候,你们不准哭,也不准愁眉苦脸,更不准肿着眼睛给人看!可不能丢我儿子的脸,让外人说他居然与姬妾有情!光是不与姬妾有情,那倒也罢了,何况,更多的男子,都把姬妾视作取乐之具、任打任骂。莫说寻常人家,就是皇宫,也不遑多让。
汉献帝生母王美人,乃是五官中郎将的孙女,本是贵族小姐,但是她嫁的是皇帝,而且不幸为妾,那就只能在嫡妻皇后手下认奴认婢。她为丈夫汉灵帝生下了儿子刘协,惹得皇后妒火中烧,连产床都还沒有來得下,就被一杯毒药葬送了性命。灵帝做为丈夫,并沒有把王美人当一回事,她不过是姬妾而已,所以何皇后有惊无险地过了关。而献帝后來虽然成为皇帝,也不曾当真为母亲报仇雪恨:何皇后是他的嫡母,就算死了,刘协也不能怎么着她。王美人(其实她死的时候,只不过是个孩子)就此死得无声无息。
北魏皇室更将杀妃视作理所当然。按规矩,太子生母必须自尽。那么自然地,不会有哪个皇后愿意去送死,所有无辜被杀的都是妃妾。在北魏皇宫,妃妾不但成了嫡妻的代孕工具,更成了嫡妻的替死鬼。
眼下这个世界沒有出现的明朝,也有宫妃殉葬制度,这些殉葬的女子,都是姬妾,从來也沒有过一个嫡后。而清朝时,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殉葬,成了史书奇谈。所有的人都议论皇太极逼宫杀继母,为阿巴亥鸣不平!!其实同时被逼殉的还有努尔哈赤的两个姬妾,几曾又看见有人注意过她们的姓名和遭遇、为她们鸣冤了?阿巴亥这个正妻死得冤,好歹还有个记录,而另外两个做姬妾的难道就该死吗?
萧芷琼其实也曾经为自己进入云家以后的身份担心过。不过比她自己更担心的却是大辽皇族和后族,萧芷琼现在的身份是琼花公主,堂堂公主殿下嫁给北疆少帅,若是到最后只能是个妾,那可就真是堂而皇之地打大辽帝国的脸了。
所以,其实萧天佐此來还有一个任务,虽然云铮一惊有了一个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