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7章 扎营有讲究(第2/4页)  极品少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那么当然他就更要好好的履行他的都指挥使责任了。选择扎营地点,是他的第一件工作。

    此次训练属于成军训练,但是按照万昌天子的“放血计划”,云铮认为训练不是短时间内就会结束的,所以这次扎营有两种选择:一是固定军营,长期驻扎的;而是战时军营,也就是野战军营,随时可以开拔的那种。

    按说云铮既然知道这次集训肯定费时日久,那么他当然应该选择前者,因为这样的永固型营寨才符合这次集训的时间安排。然而云铮却偏偏选择了按照野战方式扎营,并且他心里已经还有一种想法,就是在训练中找机会让士兵们临时把军营拆掉,然后又重建。这不是吃饱了撑得慌,而是一种近乎实战的预演。他希望这样做的效果能够类似于当初他大学军训时,在累昏头的晚上正睡得香的时候听见教官吹集合哨……

    野战军营也可叫做野战筑垒。中国早在公元前22世纪的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了筑垒设施。古代兵书如《孙膑兵法》、《墨子》、《六韬》、《尉缭子》中,也有筑垒、伪装、障碍、渡河、道路等详细的理论记述,而且这些理论被广泛运用于指导城池的修筑和防守。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兵器、战术的变化演进,城池构筑更加合理坚固,并且用于野外作战防护的野战筑垒发展起來。

    古代野战筑垒主要是以土、石建筑的临时驻兵点,并结栅、挖壕巩固其外围为其主要形式,但也有以兵车首尾衔接构成环形营垒的;同时还包括一些以野战为目的的土木工程作业,如攻城地道等。

    简而言之,野战筑垒就是按照野战环境修筑的以保护己方和攻击敌方为目的的具有临时性或半永久性的军事工程设施。

    云铮很幸运,因为他虽然只有一个脑子,但实际上等于拥有两个人的智慧。所以他不仅清楚眼下大魏军队的扎营方法,还略微知道一些后來的经验。

    唐朝建立野战军营的办法,是大魏朝的主要借鉴对象。

    在营地的选定上,唐朝将帅极为重视。要求选在“左有草泽,右有流泉,背山险,向平易,通达樵采,牧饮相近之地”,以利于警卫、防守和便于人马生活。还提出8种地形“不堪安营”,规定若遇此类地形时,应“急过勿留”。概括起來,主要有三条:一是不要在山顶或四周水泽的高地以及孤立无险的高地上立营。因为这样虽然符合居高临下、易守难攻的原则,但军队机动不便,易被敌军围困,有被断水源粮源的危险。二是不要在低洼之处,特别是附近有高山的低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可能获得水草之利及机动之便,但地形不利防守,且有遭到水淹的危险。三是不要在河川山谷要冲之口及柴干草深之处筑营。因为这样虽然有控制要路和牧草丰富之利,但风口及深草之处易遭火攻。

    营地选定之后,即具体划分所属各军的营地位置。唐军的战斗偏组,按《李靖兵法辑本注译》记载,通常“诸大将出征,约授兵二万人,区分为七军”。即“中军四千人”,“左右虞候各一军,每军二千八百人”,“左右厢各二军,军各二千六百人”。宿营时,一般中军立一大营,下属6军,每军分立3营。全军以中军大营为中心,按不同的排列方式将18个营垒配置于中军营垒周围。如果地处“平原广泽,无险可恃,即作方营”。即中军营垒居于中央,其余各营筑于其四面。如果有险可恃,一般排为“月营”。中军大营在中间,下属6军各营垒成“单列,面平背险,两翅向险如月初生”。即面对敌方成半圆形。各营相去中间,“亦各容一营”,各营结合部均在远射兵器控制之下,可相互以火力或兵力进行支援。拔营出发时,前卫部队先行,派出“精骑骁勇,搜索数里”,并在险要之处的侧方,派出警戒分队,掩护本队通过。还要派出类似调整哨的“候骑”,在沿途特殊地形处,设置路标和发出调整信号。本队在各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