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这个孙策心中最为重要的地方,这种信任在宗亲之中无人可比。
而孙静的二子孙瑜如今已经是长水校尉,三子孙皎也担任了侍卫司军司马。
孙静本人也是明事理之人,对孙策的做法也比较理解。
不过,孙静心中沒有丝毫芥蒂是不可能的。
孙策也不打算再做什么以弥合他与孙静之间的关系,该做的他都做了,二人虽是叔侄,却更是主臣。孙策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仁至义尽。
太守府,正堂内,孙策高居其上,众人寒暄过后,便开始宴会。
整场宴会,倒也宾主尽欢。
孙策并未在吴县多留,此时吴县附近田地中种植的冬小麦刚刚收获完毕。要种植水稻的话,还要再等上几天,现在农民正忙着平整土地。
离开吴县之后,孙策相继视察了长水县的腌鱼产业和海盐县的晒盐产业。
总体來说,两县的产业发展仍旧处于蒸蒸日上的阶段。
长水县的腌鱼作坊,如今每月能够生产20000坛腌鱼,每坛6条,即每个月都能有12万条腌鱼被送入军中。
腌鱼产量的大量增加,当然是因为捕鱼量的增加。随着福船的大量生产,渔民出海捕鱼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捕到的鲜鱼数量自然大大增加。
然而,这样庞大的腌鱼数量也只是堪堪足够禁军士卒差不多10天食用一条罢了,距离孙策的理想目标还差得远。
孙策在视察长水县的腌鱼作坊时,自然又勉励了长水县令张承一番,希望他不要堕了其父,长史张昭的名声。
海盐县的晒盐产业,发展的要比长水县的腌鱼产业,快上不少。
一來,海盐县自古以來就是产盐之地,以盐业为生之人不在少数,基本沒有缺乏劳动力的问題。
二來,孙策搞出來的晒盐法,大大提高了粗盐的生产效率,基本上早就满足了江东对盐的需求。
三來,海盐县生产出來的精盐,完全不愁市场,简直就是抢手货,每一包精盐,都为孙策带來了巨大的利益。
当然,在海盐县的发展过程中,县令崔朋的作用也是巨大的。
兼任幕府司盐长史的崔朋,显然可以称之为能吏,
孙策早就想要给崔朋升升官了,可是一直沒有合适的地方,再加上不放心别人來负责盐业事务,尤其是担心精盐的提炼方法被泄露出去,崔朋也就在海盐县窝了好几年,
这一次,借着视察海盐县的机会,孙策给了崔朋一个保证,许诺他再干两年,便给他升官挪窝,
笔趣阁读书免费小说阅读_www.biqugedu.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