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枭雄国贼(第2/3页)  明贼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还……”

    鲁之藩适时的咳嗽了一声,孙鉁立即觉察出自己险些失言,自从投笔从戎之后,整个人变得比以往冲动了许多,这也许和连日来厮杀疲乏,积累的浮躁与不安情绪有关。他感激的看了鲁之藩一眼,继续道:“他一个李信手中不过几百马贼,待天下太平,日后若敢造反,带兵剿了便是,何必如此杞人忧天?”

    周瑾冷笑数声,反驳道:“曹操、刘裕之徒哪一个开始便是枭雄国贼?哪一个不是朝廷养虎遗患,终被虎噬?对于任何萌芽都要将之扼杀在将起未起之时。鞑子何足惧?高阳弹丸小城,多尔衮数万大军不也久攻不下吗?这万里大明江山他鞑子吞的过来吗?崩坏他一口狼牙犬齿!”

    对于这个县里的教谕,孙鉁始终觉得此人过于偏激狭隘,很多事情不懂得变通,又辨不清时局,常常自以为是,比如这番话,简直是在放狗屁。

    “教谕大人此言差矣,高阳城之所以能守到今日,首先那李信功不可没。第一,他主持改造的城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李信在城外对清军的一系列攻击,牵制了他们对高阳城的攻击,极大的减缓了高阳城所面临的压力。如今又护送刘阁老进高阳,试问但反意他会几次三番冒着危险与鞑子周旋?”

    其实,他还有一番话不便明说,大明之祸不再关外而在腹心,肆虐河南、陕西的流贼才是大明朝最大的破坏者,与最大的敌人。此番鞑子入寇在无形中帮了那些行将灭亡的流寇的大忙。

    随着战事的恶化,皇帝早晚会调遣洪承畴与孙传庭的陕军入京拱卫,到时候,张李之徒再没有人能钳制,这天下才要闹翻天了呢!李信此辈虽然桀骜不驯,但骨子里却透着几分忧国忧民的志士情怀,总比那些只知烧杀抢掠的贼寇们强上千倍百倍。到了那天下糜烂之际,说不得还要靠着李信此辈来力挽狂澜呢!

    孙鉁猛然警醒,这些念头是否太不切实际,大明朝怎么会到那步田地,他很快将这些杂念从脑中驱除出去。这一瞬间的失神连周瑾说些什么都没听清,只恍惚间看见他嘴巴开合,说的话却一字没进耳中。

    两个人吵的不可开交,鲁之藩选择沉默,两不相帮,他只要能守住高阳,其他事情都可以排在后面。孙承宗亦是一言不发,沉着脸,耷拉着眼皮似乎睡着了一般。刘宇亮再也看不下去,干咳嗽了一声,准备出面制止纷争。其实他对李信这个人印象倒是不差,经过几日相处,从最初的轻视经历这番进城的插曲之后逐渐发生了一些改观,期间相处也算融洽,只可惜自己阴了他一道,两人早晚得成仇敌,所以要在这个潜在的仇敌还掀不起风浪之前将其做掉。

    但如何将之做掉,可就要讲究手法了,那周瑾就是块木头,削成木棍插上铁枪头,就是一柄上好的铁枪。但铁枪自己是没有脑袋的,相出的办法都蠢笨之极,如果真的缴了李信的兵权,对高阳城中军民的士气造成打击绝对不可避免,这可不是他所乐见的。

    连日来刘宇亮通过观察与侧面了解,他发现这李信简直就是一员福将,只要有他参与的战斗几乎场场皆胜,他很相信运势一说,在其看来李信是带着运势的。所以,他还有个更好的办法,就是将之调离战场,远离战场就没仗可打,没仗可打就无功可立,这不就等于断了他的晋升之路吗,得不到晋升,他还有什么实力和自己斗?

    “介之所言有理,不能寒了将士们的心,不能让百姓戳咱们的脊梁骨,说咱们过河拆桥。去城中打听打听,有谁不说那李信好的?谁想废掉李信就是把自己推倒百姓的对立面上去。”

    刘宇亮是内阁首辅,又兼着督察军情的差事,他这个帽子扣的大,而且所言在理,周瑾终于不再知声。其实他对于李信在百姓中的名声自是了然于心,但正是这好名声他才更加的戒惧,如果此人是个贪色好财之辈反倒不足畏惧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