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佩予梁山伯叫他早日到祝家庄提亲,娶自家‘九妹’为妻。并立誓‘生不同衾c死当同穴!’故此,祝英台演绎了生死不渝c为挚爱殉情投坟的感人故事。为此,请求朝庭保护梁祝合坟,让祝家庄给她们办理‘冥婚’。了了他们生前‘生不同衾,死当同穴’的心愿。让他们这种为国效忠,舍身取义之精神永世流芳,成千古绝唱!”
谢安知悉此段佳话后,十分感动,立即上表司马曜。请皇上敕封梁山伯为“忠义王”,给祝英台加封了“义妇”称号。然后谢安亲自题墓为“义妇冢”。并为落成后庙前楹联写着:“精忠不二昭千古,大义无双冠五洲。”要让他们成为天下有情人之楷模。
至此相传农历八月二十一是祝英台殉情日,男女青年成群结队烧香许愿,并在墓地绕行一周,以灵谶俗谚:“若想夫妻同到老,梁祝坟上绕一绕。”后人纳兰容以《蝶恋花》为证: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c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无奈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钧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此是后话。
却说祝公远因近日思女成疾,悔不当初,无法前往护坟,且在家里等候消息,忽听前门喧闹,不一会儿只见一位小太监匆忙来报:“传圣上口谕:请祝员外备冥婚之用品,到梁祝合坟接圣旨。”起初,祝公远弄不明白,为何这圣旨来得如此神速,而又不在家里宣旨,非要到梁冢合坟宣旨,看来定有蹊跷,只好撑着虚弱的身体前往。
当坟茔周边乡民得知,待会儿要在此地宣读圣旨时,乡民急忙四处相告,并清理现场。将地上的血迹用土掩埋起来c也将被击毙之赤马拖到偏僻处,用树枝掩盖着,坟前铺垫着大红毡子,将另一白色毡子放在路旁,以备后用。
因坟茔宣圣旨,此罕见之事吸引了许多乡民前来观看,这些人群有拖儿携女的c有男女青年结队成群而含情脉脉的c有撑着拐杖气喘吁吁的老者等等,各色的乡民前来观看,热闹非凡。由此可见,梁山伯与祝英台在人们的心目中,受尊敬的程度可见一斑。
此时,远处传来了马蹄声,不到一盏茶功夫,只见旌旗招展c锣鼓喧天,几个红衣太监骑马而至,在离坟前廿十尺左右下了马,将马绳拴在树上,而后在坟茔两旁垂手而立,像木刻泥塑一般。后面随之而至的是,八个轿夫抬着一顶大红轿缓缓而来。待大红轿落地后,从轿内走出一个皮肤雪白c身材矫健c双眼炯炯有神c不怒而威的年轻人,此人年龄约二十岁左右。他就是当朝丞相谢安之侄子,绰号叫“小诸葛”的谢玄。
马文才见之笑脸相迎,欲要开口搭讪。但此时只听坟前的红衣太监开腔道:“圣旨到!请祝员外接旨!”话音刚落,只见万民就地而跪,低头听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祝英台女扮男装,赴尼山书院受业途中与梁山伯结八拜之交。梁山伯在受命鄮县县令期间,为民抗洪,政绩卓越,但英年早逝。为表其贡献,敕封梁山伯为‘忠义王’,祝英台为讫誓言:‘生不同衾c死当同穴’殉情投坟。故将此坟敕封为‘义妇冢’,让其成天下有情人之楷模。现敕于他们举办‘冥婚’,即日完婚。钦此!’”祝公远接过圣旨,万民齐呼道:“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冥婚”在谢玄的监督下隆重举行,坟茔的周边立刻换成黑c白两色的景物,坟前竖着四个纸做的“阴人”,两男两女c两大两小,大的代表梁山伯与祝英台,小的是伴郎伴女。坟茔的前面铺着白色的毡子,周边及树上挂满了白色的灯笼c纸花和纸鹤。在坟碑的前面放着两张椅子,椅上坐着祝公远夫妇。
时辰已到,一时悲乐响起,此悲乐让人听了感受到沉重而悲哀。此时,衣着白色的傧相唱礼道:“一拜天地。”话音刚落,只见两人搀扶着“梁山伯”与“祝英台”拜了天地。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