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 70 章(第2/5页)  蒋介石宋美龄在台湾的日子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蒋经国办,加之生活比

    在大陆安定多了,蒋介石对基督教的信仰愈加虔诚,卧室内始终悬挂着"耶稣受难"

    像,每天早晚必诵读《圣经》。

    蒋介石特别爱读基督教典籍《荒漠甘泉》一书,并将它的内容演绎成提高"革

    命精神"的修养读物,这一点是很能让人理解的,因为该书中的"荒漠"意为人的

    处境犹如荒漠一样干涸,而"甘泉"则是上帝指给人们摆脱困境的光明大道。蒋介

    石到台湾后的处境,以及他追求的东西对他的诱惑正如"荒漠"与"甘泉"一样,

    所以蒋介石看重这本书,并将它推广到台湾军政要人当中,希望他们与自己同心同

    德,完成所谓"光复"使命。

    为了表明自己的信仰虔诚,当他和孔祥熙一起在梨山修建了一座教堂,破土动

    工那天举行典礼时,蒋介石亲自为山胞证道、训话,使不少信徒至为感怀。

    30年代时,蒋介石就非常推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哲理,并用它

    来解释法西斯主义的"超人"理论。来台湾后,蒋介石、阎锡山等人对王阳明的学

    说更是推崇有加。蒋介石在给蒋经国、蒋纬国的生日贺信中,都勉励他们细心研究,

    "法古今之完人,养天地之正气",将他常去避暑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1972

    年7月,专门对"船山学会"颁词,称:

    王船山先生是我国近代史上博学深思,卓然独立的大儒,穷理尽xìng,以弘扬传

    统文化;居仁由义,以匡正天下人心;几所言行,皆切合格、致、诚、正、修、齐、

    治、平儒家正学。其孤忠尽节,尤堪为后世楷模。

    第十一章 台湾"第一家庭"

    一 "第一家庭"大家长

    一

    "第一家庭"大家长

    蒋介石的一生,如同与他同时代的许多名人一样,在婚姻问题上,由于生活环

    境的不断变迁、人生道路的转徙曲折致使婚恋常有变故,被他抛弃的女人不乏一二

    。到了晚年,蒋介石对她们进行了较为妥善的安置,并由宋美龄和他一起出任"第

    一家庭"大家长的角色。

    1.被抛弃的女人

    1901年冬,14岁的蒋介石奉慈母之命,依媒妁之言,和早就被他看中的、芳龄19、

    xìng格温驯、长相秀丽的堂表姐毛福梅结婚。但婚后的蒋介石仍不改顽劣乖张xìng格,

    常常无缘无故地对毛氏又打又骂,毛氏忍气吞声,对小丈夫只能或哄或劝。随着蒋

    介石1905年离开故乡,去保定和日本学军事,蒋、毛之间原来就不太和睦的关系,

    又因蒋介石见了世面,长了本事,而导致感情冷漠,毛氏只能孤身一人在家侍奉蒋

    母。

    1909年夏天,蒋介石从日本放暑假回故土探亲,越看毛福梅越不顺眼,加之,

    蒋介石剃着光头,常遭乡人讥笑,一气之下,他去了上海。蒋母见儿子成亲八年了,

    仍无子息,又感到儿子儿媳关系不睦,如再没有孩子,后果恐难设想。于是老太太

    带着毛氏千里迢迢地赶到上海,找到了蒋介石的住所,勒令他必须与毛氏同房,否

    则,将纵身黄浦江自杀。迫于母亲的斥责,加上朋友的劝说,蒋毛在一起生活一段

    时间,于第二年春暖花开之际,毛氏生下蒋经国。

    尽管蒋介石年纪轻轻便喜得贵子,但这并没有使他与毛福梅的感情错位得到修

    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