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十章 贞观盛世(大结局)(第2/3页)  大唐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了一下,他已经很久没有听到这个称呼了。李渊缓缓睁开眼,面露期待地睁开眼睛看向来者,原来是自己的女婿柴绍。

    “你……怎么来了?”李渊很奇怪,听闻柴绍一直在外征战,没想到他突然回京了。

    “听闻父亲病重,儿臣特来探望。”柴绍一边说着,一边迅速拿出李世民给的手令,“儿臣已求得陛下允许,带父亲出去散散心。”

    “什么?”李渊大惊,他没想到余生还能再一次踏出宫门。要说他此生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创立了大唐,将自己圈禁在高高的宫墙之内,将亲情遗弃到宫墙之外。

    李渊在悲伤和自责中度过九年,眼见李渊病重不起,李世民终于同意,让柴绍带李渊离开,远离深宫,远离长安。

    柴绍明白李渊的病起身是心病,他劝道:“父亲,跟我走吧,外面天高海阔,父亲您心情好了,病一定能痊愈。”

    “二郎……”李渊拿着李世民的令牌,一时感慨万千,不知在想些什么。

    柴绍带着李渊从深宫中连夜离开,有着皇帝的手令,一路通行无阻。皇帝李世民站在宫墙之上,目睹着载着父亲的马车飞速离开,将皇宫的繁华与寂寞全部抛去,也将自己的儿子一同抛去。

    离开皇宫后,柴绍放慢马速,载着李渊慢悠悠地走在官道上。李渊掀开帘子看向车窗外,长安的街道上热闹非凡。正值春季,百花齐放,到处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城外古木苍翠,碧草萋萋,少年们幞头上簪花,打马而过;少女们穿着齐胸襦裙,眉间点着粉红花钿;甚至还有人穿着胡服,在大街上招摇而过。

    李渊在宫中听到二郎如何朝乾夕惕,如何广纳谏言,自己当时还有几分不信,现在看到百姓们脸色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终于可以放心的将天下交给李世民了。

    两人出了长安,一路向东,途径东都洛阳,沿着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河往北而行。长河之上,一艘小小的渔船平稳地从云雾深处缓缓划出,太阳在渔船背后渐渐升起,温和的晨光照亮河面,依稀能看出一名渔夫棹桨的剪影……

    “那是……运河么?”李渊遥望远方波光粼粼的河面,问道。

    “正是。”柴绍答道。

    李渊望着河边,想起六七岁的李世民笑着说大运河好;想起隋炀帝征高丽,十几岁的李世民随队运粮之时,他信誓旦旦的对自己说,一定会让这条运河发挥它真正的作用。

    李渊对于大运河,一直持反对态度,但现在他不得不承认,李世民是对的,修建大运河确实是一件利在千秋的壮举。只不过大运河在杨广手中仅仅是他游山玩水的工具,但在李世民手中,大运河成为漕运的主体水道,它连通南北,更加方便的运输着粮食和军资,促进了大唐的繁荣。

    柴绍带着李渊从陆路换到水路,两人租了一条小船,沿着大运河向北上行驶。越向北走,河水愈发湍急,河面也渐渐变的宽广,李渊坐在窗边瞭望岸边,恍然间觉得有些熟悉之感。

    “这是哪段运河?”李渊问道。

    “永济渠。”柴绍答道。

    永济渠,果然是永济渠,李秀宁战死的地方。李渊微微有些不解,略带伤感地看向柴绍,“你……为什么要带我来这儿?”

    柴绍的眼神中却无半分伤感,反而有一些激动。他伸手扶起李渊,搀着他来到了船头,此时船速渐渐变慢,慢悠悠地向岸边靠近。

    远方岸边站着一名女子,身穿红色长裙,亭亭玉立。逆着初升的晨光,李渊看不清楚她的面容,只觉得身形十分熟悉。

    “父亲……”岸边的女子突然朝他喊了一声。

    那一声“父亲”,如平地惊雷,敲响了李渊死寂多年的心。那声音仿佛震耳欲聋,即使是滔滔江水声,也无法将其湮灭。

    李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