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夏朝疆域(第2/3页)  代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多斯盆地一样也是一片汪洋。鄂尔多斯盆地古称西北海,在雨水充足的季节,北海和西北海的水域几乎连在一起,一望无际,波涛汹涌,可与真正的大海相媲美。大禹治水疏通孟门(今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西北23公里处)凿开龙门(今山西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北部黄河峡谷中)以后,不仅排空了西北海,使其成为今日的鄂尔多斯盆地;同时北海水也逐渐枯干,形成了今天的土默川盆地。大禹治水之前,我们今天所见的黄河还没有形成,当时的北海和西北海水位较高,今流经内蒙c宁夏c甘肃的黄河上游之水不是北流,而是南流,称作北赤水。因西北海和北海几乎相连,古人有时把西北海直接呼为北海。

    古之西海。有人说古之西海是内蒙的居延海,居延海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北部,汉代称“居延泽”,后也称“西海”,唐代以来一直称“居延海”。但是在尧舜禹时代,居延泽水域不是很大,似乎也并没有称作海。也有人说古西海是山东的巨野泽(即宋代的梁山泊,今山东巨野县,水泊已堙没,仅存东平湖),这种说法似乎也站不住脚。因为尧舜禹时代山东大部分低洼地段皆为水域,先夏族民主要活动于陕甘和晋南豫北,不可能把东夷境内的巨野泽称为西海,这是方位上的常识性错误。

    《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赤水出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c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古黄河上游称赤水,远古昆仑就是现在的祁连山。这里说的很明确,赤水发源于远古昆仑山的东南,向东北流,然后又向西南流,在厌火国境内注入南海。这里的“河水”指的不是黄河,而是远古时代一条著名的大河,它发源于远古昆仑的东北角,先向北再向西南,流进渤海。渤海就是西海,也就是现在的青海湖。河水流出渤海,继而随着地势西流,然后向南,再向东,流经大禹治水的积石山,汇入赤水(黄河古道),流入南海。洋水和黑水发源于远古昆仑的西北,向东流,又向东北流,然后南流,在羽民国以南注入西北海。由此我们可知,古西海就是现在的青海湖,西汉时称西海c仙海c鲜水海c渤海c卑禾羌海,到北魏时才始称青海,到清代加了个“湖”字,成为现在的青海湖。

    古之南海。有人认为古南海在今珠江三角洲,也有人认为在今江苏连云港以东的海州湾一带就是古南海。两种说法似乎都不正确。远古时代的南海当在今湘鄂之地,当时湘c鄂之间还没有长江,只有被众多水域连结在一起的两大泽泊——云梦泽和彭蠡泽。云梦泽包括今洞庭湖在内的广大水域,地跨长江两岸,方圆八百里;彭蠡泽是由一条水道连通了今长江以南的鄱阳湖和长江以北的龙感湖c大官湖c黃湖c泊湖和武昌湖在內的诸多湖泊群。在云梦泽和彭蠡泽之间则散播着多条大河,这就是九江。当时的云梦泽和彭蠡泽相连,方圆一千多里,被华夏人称作南海。蚩尤族被黄帝族战败后,一部分族人逃于南海之滨居住下来,称作三苗。尧c舜统治时期都曾派兵征讨过三苗,一直没能降服。直到禹征三苗,苦战三年才将其击败,三苗残部被迫迁于三危(今甘肃九泉敦煌市东南)。

    搞清楚了“四海”,下面再来说说“九州”。

    古代把四海之内的地区称为九州,也就是中国。“九”在古代常常用来作虚数,意为很多,并非指固定的的九个。“九州之戎”指的就是西夏众多高地上居住的西戎人。“禹开龙门”之前,西部高原存在着许多水域,水域之间形成了众多宜居的岛屿,称之为“州”,《说文》解释:“州,水中可居者曰州,水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但是古书记载的“九州”已经不是“九州之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