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深夜,除赵惠芳有事来找他之外,雷打不动。其实,他是愿意看电影的,从电影里可以学到良好的语言技巧,良好的人物冲突,良好的故事情节,良好的写作方法及手法等等;在他观看的过程中,边看边在心里默默地跟着电影的情节发展,叙述着故事发展的情节。这也难怪,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必须具备善于观察生活和捕捉生活的能力。要是在写作时思绪紊乱,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的作品来,甚至写不出作品来。他想起妈妈的死、丁奶奶的死、舅老爷的死、玉娟姑姑的死……想到未来老丈人的失踪,实在是抑制不住自己的思绪了,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呈现在眼前。他心里更明白,一个想写作的人,没有丰富的阅历,没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没有汲取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精华,否则就很难写出流芳后世的作品来。
宗华强坐在寝室里的办公桌旁,按计划赶写一篇搞子,不知为什么,写着写着赵宝青的身影就在他的思绪中占居了多半的空间……
宗华强记得自己第一次到赵惠芳家见到赵宝青的日子是个星期天,赵宝青坐在写字台旁翻阅有关水利方面的书籍。
“爸,他就是之前我跟你说的那个小伙子宗华强。”刚走进屋里赵惠芳给爸爸介绍道。
“噢——”赵宝青急忙搬一把椅子过来说:“华强,请坐,快请坐。你俩的事,惠芳跟我说过了,我没有意见,只要你俩相敬相爱,当老人的就从心里往外高兴。听惠芳说,你爱好写作,这个爱好很好,我从心里支持你。年轻人嘛,都要有个爱好,不能稀里糊涂地打发时光。对于文学嘛,我没有什么深究,这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搞艺术比搞技术要难得多,书读少了是不行的……”
“大伯,说我搞文学现在还谈不上,一个教书匠在文学上还能搞出什么名堂来呢,只不过是自个儿的爱好罢了。”宗华强落坐之后微微一笑道。
“教书匠怎么啦,干工作不论什么行业,什么职务,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主要看其为人民贡献多大。要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得学好本领,要想学好本领,就得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是学来的,一个人只要肯下功夫,就能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不有这样一句老话吗: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后一句说的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苦学的典故。李白小时候是个淘气的孩子,上学总爱逃学,有一次,他看到一位老婆婆在磨一根铁棒子,于是上前奇怪地问道:‘老婆婆,你在磨什么呢?老婆婆回答道:‘我在磨秀花针呢。’李白好奇地问道:‘那得猴年马月能磨成啊?’老婆婆微微一笑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孩子,你知道滴水穿石的道理就明白啦!’等李白明白过来之后就废寝忘食地读书,最后成了咱们华夏伟大的诗人。”赵宝青绘声绘色地说。
赵惠芳在旁边侧耳倾听,心里暗暗喜悦。她知道爸爸的性格,要是跟一个合得来的人在一起,说起话来滔滔不绝,要是跟一个合不来的人在一起,总是阴沉着脸少言寡语,甚至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大伯,您老太谦虚了,您老的文化素养颇深,让人敬仰。”宗华强从心里佩服地说。以前,他认为那些搞技术的人就知道钻研自己研究那门学问,其它门类的学问就不闻不问了,现在看来自己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
“不,我对文学没什么研究,要说懂一点的话,只能说懂一点皮毛,工作闲暇之余,有时阅读些文学作品是为了打发时光罢了。像我现在这个岁数的人已经老了,精力有限,跟你年轻人不一样,看书的时间少喽。你们年轻人则不然,你们年轻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能朝秦暮楚。常言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赵宝青虽然没学过心理学,但是对宗华强以前当小学教师矮人三分的思想进行了批驳,并且说:“看人不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