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中正端坐着一个少年,看上去十四五岁年纪,面若温玉,一身青白长衫,黑发上有一支竹夹,黑丝垂然散落,不沾片尘。清清朗朗,华华美美,好一个翩翩美公子。他身畔燃着一炉龙涎香,手捧一本古卷,正在用心研读,显得极是专心。
原来此间少年,名叫秦川,字无争。乃是本朝六部大人之一秦澄的独子。原来他在出生时,已经六个月没下雨的长安,久旱逢干霖。那秦澄又是探花及第,学识在长安城也是有目共睹,秦川出生那天,天降甘霖,落雨成川,所以秦澄为其子取名为秦川。
说来,那秦川倒也争气,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已经熟读四书五经。十二岁时经史子集,已是大成,更是在十三岁时,秦澄上京赶考,以其子文章高中探花。为此秦澄将秦川当成相才培养,若说文识斐然的话,那画功更是一绝。
当朝徽宗虽治国一般,对诗画乃是大家,那秦澄高中回乡,报喜之后,进京入职,将其子所作之春风画卷,承于徽宗。徽宗见后,问起缘来?秦澄详说来由。徽宗惊呀,十三孩童,竟有如此之功,所谓芳华难觅,知音难求,那秦澄更是在两年内官升至二品大员。说起来也算是秦川之功,那徽宗更是将秦川封为,“春风画郎”,一时之间秦川名扬中原。
秦川,字号无争,实乃是秦澄的一片苦心,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凡文人,皆有几分狂傲之气,那秦川有了名气之后,说话倒也自大许多,登门拜访,欲收其为弟子者并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气的便是方壶山的普尘大师。
九州大地,修仙之风盛行,历朝历代王候都喜寻仙长生,佛教东传九州后,世间又有一修炼法门。却说那普尘,本是海外仙山,方壶山的住持。那日他下山游历至长安,听闻长安有一神童,便去见见,见此子乃根骨上佳,若得其师指点,他日必有一番成就,本欲收秦川为衣拨传人,以证大道。本以为顺风顺水,没想道结果反而是磕磕绊绊。
此事说来,倒也是一段奇谈,那普尘大师,到了长安,说名来意,奈何秦川高傲,不愿入其门下。
说来也是,若为人师,需有真才实学,以德服人。于是他俩相约比试,经史子集,琴棋书画,都无法分出胜负
普尘何等身份,若以武力强行秦川拜师,那传出去,老脸何在,还要不要了,但凡名士,多为盛名所累,于是两人相约在最后对对子一局定胜负。
却说那日,比了一天,临近晚上,两人水米未进,两人皆有些许火气。只记得那日,普尘出题道:“两猿伐木盘石山,小猢狲也敢对锯(句)?”普尘心想,我普尘,虽远离世俗,但也盛名在外?多少人欲入我门,我还不收呢,你一个小毛孩,竟然这样百般不愿。
谁知那秦川心想道,好呀,老东西不奈烦了,我大好年华,刚刚开始,你却想将我收入空门,吃素念经,青灯黄卷一生,小爷我怎么可能跟你走。于是不紧不慢道:“匹马陷足淤泥河,老畜牲怎敢出蹄(题)!”说完,任普尘如何大师风范再也坐不住了,一口老血差点没噎死,那普尘大师,也是出了名的好面子,今日若收不了他,传出去脸面何存,再说自己何等身份,竟然被一小子这样戏耍,。
最后还是秦澄从中调和,双方折中,秦川入普尘门下,为普尘嫡传挂名弟子,可不受佛门之礼约束。于重阳节前去方壶山拜师。于是秦澄为秦川取号无争,是希望秦川收敛其狂傲之气。
时至金秋,秦川已经收好东西,有百十家丁和百十保镖跟随,并寄信一封汴京,告知秦澄,要去方壶山举行拜师。
那秦川在长安十六年,从未出过长安,这一出长安,好似虎出深山,鱼入阔海,一路上游山玩水,好不自在,终于在这一日,他在岭南迷路了,他迷路了。
岭南
“少爷,前面便是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