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章 盘古开天地(第2/3页)  大禹治水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盘古的身躯则化作了大地的一部分。

    盘古仰面躺在大地上,头朝西方,脚朝东方。渐渐的,盘古的头化作了青藏高原。两只耳朵化作了喜马拉雅山和昆仑山。鼻子化作了珠穆朗玛峰。

    胸膛化作了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云贵高原。

    肚腹化作了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心肝五脏和肚肠化作了南岭,五岭、秦岭,葱岭、兴安岭、长白山、横断山、太行山、天山和三山五岳。

    血管和筋脉化作了长江、珠江、黑龙江、黄河、淮河、洛河、渭河、汾河、济河、九河和遍地的湖泊和溪流。

    毛发化作了森林,树木,庄家和花草。

    四肢化作了四根擎天柱,分立在大地的东,南,西,北。

    牙齿化作了大地上蕴藏的玉石和宝藏。

    右眼化作了天上的太阳,左眼化作天上的了月亮。

    头脑里的意识和灵感飞上了天空化作了三星,北斗,二十八宿,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满天繁星。

    自从盘古开辟地之后,又过了四十多万万年,世界上又经历了几次沧海变成桑田的变迁,大地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最近一次是共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使得天倾西北,地陷东南。说以今天天下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西部的昆仑山,祁连山和青藏高原,地势最高,是第一阶梯。

    从这里往东,到阴山,太行山,巫山一线,地势中等高低,是第二阶梯。

    从阴山,太行山,巫山一线再往东,一直到东海,地势平坦、低洼是第三阶梯。”

    “既然天下的地势是西高东低,那么天下的水自然也一定是自西向东流淌。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南边的巴颜喀拉山,先向东、折向北,再向南、折向东流去,一直注入到东洋大海。”

    “黄河从源头到河口镇为上游。这一段河水从雪山流下来,清澈、纯净。沿途有洮河、湟水注入,水量才开始增加。

    从河口镇到孟津为中游。这一段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因为黄土高原缺乏植被,黄土疏松,易被冲涮,大量的黄土,泥沙随着雨水,山洪流入黄河,使黄河由原来的清水河,变成了一条黄色泥沙之河。

    从孟津到东海为下游。黄河流入下游平原,河道展宽,水流缓慢,从中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于河床中,以至下游的河道高出两岸的平地,成了‘地上河’。所以经常泛滥、改道。现在黄河下游的平原上已经成了一片泽国,洪水肆虐,人民都躲到了山头上。”

    讲完了黄河,后土又讲长江。

    后土讲道:“长江发源于昆仑山南边的唐古拉山。一路向东,向南,再向东,流入东海。

    长江从源头到宜昌为上游,沿途接纳了岷江,嘉陵江,乌江,大渡河等支流的河水后,浩浩荡荡地流向三峡,冲出三峡后,来到宜昌。这一段江水,从高原雪山走来,江水清澈,水流湍急。

    从宜昌到湖口,是中游。江水从宜昌出来,流速顿时减慢,泥沙沉积,河底抬高,河道曲折,湖泊星罗棋布。长江在中游又汇集了汉江,湘江,赣江。水流量再一次增大。

    从湖口到东海,是下游,下游地势平缓,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长江入海口成喇叭状,宽二、三百里,江海相连。”

    “淮河又不一样。淮河发源于桐柏山。夹在长江和黄河之间,一路向东流去。它既不属于长江水系,也不属于黄河水系,而是自成体系。

    它流经的大部分地区是平原。淮河北面的黄河,历史上多次决口、改道。几次“夺淮入海”。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入海通道,反而使淮河没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所以在中游的低洼地积水成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