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的势力更强大了之后,野心也跟着膨胀起来,要与颛顼帝争夺天下。可是经过几次战争的较量之后,颛顼帝的一方占了优势,最后共工被打败,逃到了不周山下(现在叫葱岭)。
共工心里痛苦绝望,怀着满腔的愤怒,一头撞向了不周山,以死来诉说自己的不服。
那不周山本是西北方的擎天柱,共工这一触,竟然也将那擎天柱给撞折了。
西北的天柱一折,西北的天空便塌了下来。这一下可不好啦!连带着东南方的那用来揽住大地的绳子叫地维,地维也崩断了。于是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西北天穹上漏了一个大窟窿。于是,便漏风、漏雨。寒冷的西北风夹着雨雪刮向了华夏大地,大地上的人们被风吹雨淋,冻得瑟瑟发抖。女娲心疼她的儿女们,为了不让她的儿女们受冷挨冻,于是便决定‘炼石补天’。
女娲来到了黄河之源上,在共工撞倒的不周山的碎石中,挑选出了三千六十百块五色巨石,用来补天。
女娲将这些五色巨石用火炼得像天空一样透明,然后一块挨着一块的补到西北天上去,可是当她补到最后,却发现巨石不够用了,恰恰只缺少一块。
再炼已经来不及了,女娲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缺少一块石头,或许就是上天的安排,于是也就不再努力了。从此在西北的天空上便留下了一个窟窿。
这以后,一到冬天,西北风便从这个窟窿里刮进来,使本来就已经很寒冷的冬天更雪上加霜。
但是这也不能怪女娲,大凡天下的事都不是十全十美,总有一些美中不足。
再说这‘地陷东南’。地维断了,东南大地便塌陷下去了,变成了洼地。
我们知道,大地上的江河都是从西向东流进大海的。因此东南大地低洼,流水不畅,江河的水流到这里就积存了下来,形成了遍地河湖泡泽。这十几年来天下洪水泛滥,受害最重的就是这个地方。”
大禹一边眨动着大眼睛全神贯注的听着,一边在思索着。
又一日,大禹又问老师道:“老师,我们使用的文字是谁创造的呢?”华夏子答道:“是古代的仓颉(jie)造的字,这个仓颉是黄帝时候的史官。”
大禹又问道:“仓颉造字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呢?还是有什么根据呢?”华夏子说道:“当然不是凭空想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人类一开始记事,是用结绳记事的办法。就是找来一根长绳,有了大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大结,有了小事,就在绳子上打一个小结,后来时间长了,记的事情多了,打的结也多了,人们就记不清所打的这些结,记的都是些什么事情了。
仓颉自幼聪颖,对所遇见的事物总要弄个究竟,追根寻源。他夜夜仰望星空,找星星的排列章法和运行规律。观察一年之中人的影子的长短变化,找大地上一年四季变换的规律。看到森林树木也要研究半天,看到花鸟鱼虫也要琢磨一阵,看的天上的飞鸟、山中的走兽,也会从他们的身上得到启发。看见流萤在夜晚飞、仓颉也要观察他们飞形的轨迹,小虫子在地上爬,仓颉也要趴在地上看看小虫子的足迹。
仓颉长大以后,看到人们用绳子结绳记事,不但不准,而且费事。就下决心要发明一种全新的记事符号。来取代这种落后的记事方法。
仓颉通过仔细观察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山川河流,以及岩石、草木之形,禽兽的形状和爪印。最后,揣摩出了一套全新的符号。仓颉给这种符号起名叫作‘文字’。
他发明的文字符号叫做象形文字。比如日字,就画一个圆圈,在里边点上一个圆点;月字,就画一个半圆形的月亮;山字,就画一座小山的伦廓;水字,就画三道波纹;火子,就画一个火苗燃烧的形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